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溫振華昨天公開發現的一批清代古地契,其中一張清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年)的地契是「新港文」、「漢文」對照,相當珍貴。 圖/吳淑玲
【本報台南訊】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溫振華,昨天發表新發現一批高雄市田寮的清代古地契與相關單據,數量多達兩百三十七張,其中一張地契更是「新港文」(荷蘭時代荷人教新港人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新港社語)與「漢字」對照,內容提到複雜的社群名稱,是相當珍貴的史料,對於西拉雅族群移動的研究相當有幫助。
溫振華說,這批契據有典契、賣契、胎借契(有擔保品)、鬮書(財產分配書)、丈單、契尾、納戶執照等,收藏者家族所留下,原本要當成傳家寶,經溫振華鼓勵後才決定捐出來。
這批契據最具特色,是發現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西拉雅新港社「礁里撓」的典契,這張典契就是一般所謂的「新港文書」,契用除有漢字外,也有新港文。為何契約書會有「新港文」及「漢文」對照,溫振華指出,新港人怕被漢人所欺瞞,因此與漢人立契時,也用自己的新港文並列以免被騙。
文中出現「二延」、「換延」、「老番」等文字,溫振華是第一次看到,可能是代表西拉雅族人的年齡輩分。另,立契人者「礁里撓」,他推測是「大力撓」,「大力撓」在乾隆三十三年間協助清朝平定「黃教之亂」,清廷可能將田寮一帶土地賜給他。
溫振華說,新港社人原住台南市新市區,清乾隆三十年代從田寮發現的契字觀察,已可看到他們由新市南移的證據,田寮是新港文地契最後消失的地點,因此也是荷蘭人留下來的新港文,使用最久的地區。
這些契字也出現田寮一帶不太為人知的水蛙潭社、搭樓社、尖山社,這是在屏東一帶的平埔族社,必須渡過高屏溪來到田寮,溫振華認為,對台南、高雄西拉雅族群的遷徒等研究極有幫助。
由於之前高雄平原地區較少發現清朝時代的地契等資料,這項發現可對二仁溪南岸田寮與鄰近地區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溫晨華已重新把兩百三十七張古地契文件重新護貝,也將集結列印成書籍再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