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12/1(周日)下午2時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廳放映。圖/張舒程提供
文/楊鈺崑 圖/張舒程提供
喜歡一首閩南語老歌〈孤女的願望〉,覺得那是台灣某個世代女性如我母親的共同記憶:「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在世間總是著愛自己打算甲合理」,唱出了年輕女性面對未來惴惴不安卻堅定的心情。
然而時空轉換到當代中國,孤女的願望卻變調呈現出不同的光景,這就是張舒程導演入選二○一三新北市紀錄片獎的作品《九零后打工妹》。
所謂「九零后」是中國一九九○年代後出生、現正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世代。不同於父母輩,九零后因計畫生育多為家中獨生子女,未曾面臨大環境政治、經濟動盪,再加上共產思維崩解、資本浪潮衝擊,使他們有與前世代很不同的世界觀,也普遍被認為是未吃過苦,也不能吃苦的世代。
因為城鄉差距、知識差距、貧富差距,農村地區的九零后湧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卻往往成為失根的一群,成為新時代的社會隱憂。
以本片主角馬登超為例,影片剛開始,我們看見她自述有許多夢想,言詞間卻只流露對現狀的不滿、不安,而不見如何實現夢想的規畫與努力;口中說「現在不為自己而活,是為家人而活」,最後卻沉溺物欲而與原鄉脫節。
但我們不能責難於她,馬登超不過是時代縮影。從共產轉向資本主義的中國,正面臨舊思維與新價值的斷裂,誠如片中野台女子唱著半調子〈浪子的心情〉:「我嘛是想要好好來過日子,我嘛是想要重新來做起」,但卻無所適從,只能喟嘆「誰人會了解,誰人來安慰,我心內介稀微」。他們的投機取巧、愛慕虛榮、短視近利,不僅僅是個人使然。
有趣的是,男性在這一部影片近乎隱形。我們看見馬登超,看見她癱臥在床的祖母,看見她身有痼疾的母親,甚至時而機靈時而乖張的小妹妹,卻鮮少看見男性在此中扮演何種角色。是刻意形構抑或只是巧合?也許有
待導演提出更多說明。另外相對於中國的九零后,台灣九零后世代又是呈現怎樣景況?也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對照。
導演在片尾文字寫道:「這是一種離開家鄉的自由,釋放了他們渴望改變的盼望。而卻在向城市資本出賣勞動力的同時,再次失去了自由。」九零后打工妹,其實是被資本物欲綁架的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