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上市場買東西,往往會看到商品上貼有標籤,也由於這個標籤,使我們對商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譬如:這個東西貴一點,那個物品便宜一些,這個好一點,那個差一點。
同樣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貼上了標籤。譬如:在分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立刻把自己的東西貼上標籤;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他怎麼拿得比較多,我這包似乎小了點,這就是我們在內心裡,為物品貼上大小不同的標籤。這樣一來,往往分到小包的人,心裡就不怎歡喜。
假如我們心中沒有這些標籤,沒有大小的分別,不管拿到什麼,都想:「我也有一分,真歡喜呀!」這樣心情就很愉悅。通常我們會不快樂,大多是因為心中已經有了標籤。
所以,佛教裡講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常常是妄自分別,譬如:分別優劣、高低、好壞、美醜,每一樣事情都貼上分別的標籤,因此就產生了要、不要、喜歡、不喜歡、討厭的、喜愛的,紛爭於是就此產生。
據說有兩個修行人,互相在討論,其中一個說道:「想想看,假如有個男人帶著他的母親跟妻子出去遊玩,一不小心,母親跟妻子都掉到水裡,你說這個男人應該先救母親呢?還是先救妻子呢?」
兩個人起了爭論,一個說先救母親,一個說先救妻子,實在很難取捨。就在這時候,他們的禪學老師從旁經過,聽到兩人的爭論,說道:「喂!喂!你們兩個人在那裡討論救妻子,還是救母親,誰先誰後,在這個先後之間,那兩個婆媳都溺死了。救人刻不容緩,哪容許你們在此討論啊!」
這兩個學生一聽,覺得老師說得有理。
於是問道:「老師,那麼照您所說,到底該先救誰?」
老師說:「看誰離你最近,就先把她救起來。」
為什麼那兩個學僧不能解決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心中貼了標籤,想到這是我的母親,那是我的妻子。老師因為心中沒有標籤和分別,縱使婆媳兩個人都掉下去了,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要趕快先從靠近的這個救起,然後再救下一個。
沒有標籤,沒有分別,才能夠真正的看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看清楚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對於世間萬物,常常妄自貼上「標籤」,不但讓自己痛苦,也使得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產生很多的錯誤。因此,撕掉標籤,看出事情的本來面目,做下正確的判斷,這點是很重要的。{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