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為私心發動戰爭的君主不在少數,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不只建造酒池肉林,沉溺於賞玩女樂倡優之類的墮落遊戲,為了滿足變態心理,他還以武裝鎮壓為藉口,劫掠諸侯財產。
這就是為什麼《孫子兵法》開宗明義要強調「慎戰」的原因,〈始計篇〉一開始就說戰爭是國家頭等大事,不能不周密研究,除非胸有成竹,有絕對的把握,否則絕不投入戰爭,等於是以「慎戰」的主軸貫串本書思想。
《孫子兵法‧火攻第十二》再次強調:「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我們從古代君王將相身上,發現若為私心或失控的情緒出陣求戰,往往招來恥辱教訓(一般人若因意氣用事轉喜為怒,一個錯誤的決定,也可能造成終生的遺憾)。
偏偏戰史上,很多人不得不在危急時刻衝鋒陷陣,以成就國家與社會,即使贏得「忠烈偉大」的美名,但想想,這些都是有血有淚的人啊,如何不需要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就能在戰場上活下來,這是我們學習兵法的目的。
人與人之間彼此競爭,還不都是為了得到勝利?所以我們在學習兵法時,不只把死板板的文章背下來,還要懂得活用,尤其想在現代競爭中脫穎而出,策略規畫更顯重要。
兵法即是競爭力,用來指導行動,並維持跟所有資源的平衡關係,進而取得長期的優勢。孫武強調蒐集情報的重要性,就因為形勢虛虛實實、千變萬化,若要達到先知的地步,必須經過詳實的「廟算」,才能夠在決策上借力使力,出奇制勝。
「廟算」包含審慎的決定開戰與否,一旦和平手段用盡,就算要打,也得盡量避免雙方損失;還要為作戰時規畫理想的路線與後勤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