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變應萬變」,是許多心靈導師的口頭禪,不服的該是開鎖匠:「開鎖原理都一個樣,可是一把鑰匙,能打開不同的鎖嗎?」
以既定的原則,應付萬變的事態,乍聽有理,可形式變也算變。「萬物都在運動」,畢爾森揭示了變化的絕對性。即便靜臥床榻,也能日行八萬里,像一匹沒有韁繩的野馬,「以不變應萬變」還靠譜嗎?
十七世紀前,歐洲人相信天鵝都是白色的——見到過的都是白色的;一六九七年,探險家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以前的結論是片面的。這之前,見到黑天鵝的機率是多少?根本無法計算——沒有人想過要計算。
人們將之定為「黑天鵝」現象,有二要素:罕有發生;一旦發生,影響極大。它潛伏面廣博,從次貸危機到東南亞海嘯,從九一一事件到「鐵達尼號」的沉沒……
「黑天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了它的存在。「黑天鵝」飛來了,第一反應便是抗拒,不是抗拒「黑天鵝」本身,而是抗拒接受「黑天鵝」這個現象。「以不變應萬變」便冠冕登台,通過研究「白天鵝」的動態,預測「黑天鵝」的規律。當「黑天鵝」降臨,能不措手不及?
當然,「以不變應萬變」確有「安神」之效。焦慮了,不妨深呼吸,安撫心中恐懼,冷靜以待,設想未來的種種不確定,保持開放的態度。暫時的「不變」是一種超脫的姿態,可它只是一個緩衝點,最終還是要隨機應變──「以萬變應萬變」來解決事情。
正視「黑天鵝」的存在,才能避免從眾心理,繞開因循守舊的窠臼。在逆向思維的啟迪下,更能發現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以不變應萬變」,主張以原則不變,來應對變化;「以萬變應萬變」,堅持以變化適應變化,了解變化,多角度地應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