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皮膚科醫師指出,補充皮膚保濕劑與患者的配合度,為影響「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成效的雙重關鍵,尤其幼兒患者,更需要家長耐心配合。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先天過敏性的遺傳體質,加上後天環境、食物、過敏原等刺激所造成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症狀為劇烈難耐的「癢」,是台灣民眾最常發生的慢性皮膚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好發於幼兒時期。根據小兒皮膚科門診統計,十二歲以下的孩童,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病,且逐年增加,人數達十年前的六倍。一但接觸到誘發因子,如皮膚乾燥、出汗、摩擦,接觸到過敏性或刺激性物質,就會發作;成年後即使好轉,若未做好皮膚日常保濕或生活環境改變,仍會不斷復發。
施一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只能藉由「防乾」,減緩不適症狀,為了照護病童,除了醫療與保濕劑費用,父母更需付出極大的愛心與耐心,聽從醫師指示用藥,搭配正確居家照護與完善的皮膚保濕工作,方能有效控制病情。
國際皮膚科醫學會今年特別推廣異位性皮膚炎「三療」:藥物治療、輔助醫療、TPE治療,尤其是TPE「治療」新觀念,在抑制急症與延長皮膚穩定性之餘,藉由患者自發性的記錄,醫病雙向掌控異位性皮膚炎,更能有效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