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母親一分薪水要養四個孩子,生性節儉的她常說既然不能開源,只好從生活細節中節流,因此有著各式各樣的省錢招數。
比如做菜最愛做滷味,一鍋滷蛋滷肉豆乾海帶,全是一個醬油味,滷上一鍋,就是一個禮拜的便當菜,吃得我面有菜色、食欲全消。每回吃喜酒,散席時她總是搶著打包吃剩的「菜尾」,大包小包地拎回家。隔天加工一下,下點麵條,一家六口的晚餐又這麼湊合著吃了。
上廁所時,她經常大喊:「不要沖水!」非得等大家解完小號後再沖馬桶,說是要節約用水,但這水明明就是洗澡回收水,已經是二次利用了。當時我總不明白幹嘛要節省到這個地步?太不衛生了,因此常常跟她嘔氣。
直到我自己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後,才知道生活不易,對於母親當年的舉止,有了更多的體會。更重要的是,隨著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我也開始為下一代做起打算,因此對「節省」有了不同的觀點。
節省,是為了更妥善運用地球有限的資源。於是我每天騎腳踏車去上班,運動健身的同時,也省下計程車錢;自備保溫杯買咖啡,為地球少用一個紙杯,並獲得三塊錢的減免優惠;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再利用,垃圾減量了,每個月花在購買垃圾袋的錢也少了。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分子,我們誰都沒有揮霍的權利,為地球節能減碳,這才是節省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