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有理呀!少年出名,享譽才長久,延長了風光年華,便如延長了生命。
仔細一想,哪吒三歲便大鬧東海,成名夠早了吧!結果呢?惹來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唯有「削骨還父,削肉還母」謝罪。後繼者孫悟空又何嘗不是,闖龍宮、鬧地府、破天宮,卻被佛爺壓了五百年。
張愛玲之言經過浮動社會的孵化,抹上了濃重的功利色彩。我想她的本意更多是:「趁年輕,快努力,厚積薄發,才有望提早成名。」
「積」的是什麼?哪吒和孫悟空不知心懷慈悲和寬厚,闖下大禍,差點墜入不得翻身的淵潭,故「積」便是指生性的陶冶。
當然,更多指實力。有一個叫金毛獅王的高手,內功未臻化境,便練起七傷拳,真是一連七傷,先傷己再傷人。原來內功只有到達張三丰的境界,才能不受拘束。積累不夠,急於表現,如曇花一現,還會傷及自身。
這個道理也蘊含在生物規律裡。村中有六戶人家種橘樹,老漢家的橘子大黃甜,別家的都小酸澀。但在幾年前栽下橘樹,老漢家可長得最慢,花開得最差,果子也最小。老漢說:「他們靠提升化肥量和溫度的手段,完全違背了規律。」
「積」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水到了「渠」才成,成功的愉悅才會延長。老子也認為大器晚成,能擔重任者,須經長期鍛煉,欲速則不達嘛,出名便也不必趁早了。鑄大件鐘鼎時,冷卻、凝固時間要長,才能成器。有時候,不急於表現的人恰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人。
古代文壇有件「洛陽紙貴」的風雅盛事。說的是西晉左思的〈三都賦〉,一經問世,轟動洛陽,競相傳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可知左某人費時幾許?十年。吃飯、睡覺也在構思,隨身帶紙筆,隨時修改。十年一篇文章,曠世名篇。今人一月一本小說,教古人情何以堪!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的成功,都是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每一個進步,都有其規律和步驟,不能為了提前炫耀,而躍過其中一步,不能為了眼前小利,而無視長遠大利。細水長流,功到自然成。操之過急,可能比「不成名」更慘敗。
由此可見,出名不必趁早。以冰心的一首小詩收尾:
成功之花/人們只驚羨於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澆灌了奮鬥的淚泉/撒遍了犧牲的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