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觀光 遊工廠】光遠燈籠觀光工廠

文與圖/好個文創 |2013.11.17
2514觀看次
字級

平日一點都覺察不出它的重要與必然性,然而到了某特定慶典或節日,它必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沒有它就會少了味道──燈籠就是這樣舉足輕重。

以前家家戶戶喜歡掛燈籠,一方面「燈」的台語與家裡添「丁」相近;再者,燈籠底座「燈臍」的「臍」,又和台語發音「財」相同;加上點燈籠有求前途光明、保平安的用意──因此有了燈籠,才更能感受節日的傳統氣氛。

某年農曆年前夕,來到三峽天南寺,上百個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寺中,更見願心所能產生的光明力量。

而後來才知道這骨架工整、手工精緻的紅燈籠,就是出自台灣唯一的光遠燈籠觀光工廠。

廠址位於南投竹山工業區,還繼續執著地延續製作福州式傳統手藝燈籠,因為形狀可像雨傘一樣收合起來,故又名「傘燈」。

小而美,燈燈相傳的光遠燈籠觀光工廠,在傳統文化館內,可見天花板上掛滿各款早期純手工繪製的燈籠,適用婚喪喜慶,根據不同的慶典儀式,燈籠的書寫方式也大不相同,各有典故,功能不同,燈式和圖案也不一樣。

隨著時代變遷,光遠雖用機器輔助生產,但許多流程仍堅持手工製作,並在二○○八年成立全台唯一的手工燈籠觀光工廠,拭去被歷史掩蓋的塵埃,重新賦予燈籠新的生命,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工藝之美。

 燈籠風情萬種 融入尋常生活中

文化館肩負燈籠歷史傳承使命,而燈籠展示中心,則充滿現代設計感,利用油傘作法製作檯燈,或將燈籠穿上花布衣、彩繪衣的形式呈現,樸實典雅的植物染、豔麗多彩的台灣紅,造型多變。

甚至可以接受圖樣、形狀的客製化訂作,可掛於餐桌上,也能置於角落當擺飾;甚至可做花瓶,再加點創意,燈籠還可以有檯燈和盆栽的功用,非常受歡迎。

傳統技藝,注入新血,光遠讓燈籠風情萬種,更融入生活中。

為了文化傳承,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燈籠的歷史演進,所以創立觀光工廠,讓遊客到燈籠體驗區DIY,讓大人小孩們體驗彩繪燈籠的樂趣,只要來訪前電話先預約,就能在傘燈皮上大筆一揮,手繪自己專屬的燈籠,也從過程中了解師傅在燈籠手繪時的心境與感情。

造訪多間工廠,有幸目睹師傅們不同的才藝,而在光遠燈籠觀光工廠亦不例外,從劈竹到削竹、防腐措施、套上接頭、串成圈,再到做骨架、搭配燈柱等,絲毫不馬虎。

不同的是,製作燈籠的師傅們特別沉默,有「澹然以處世,明道不居功」的低調,總是默默耕耘,傳承著手作精神,熟練的動作中看得出歲月的淬鍊,而風乾後的燈籠再經彩繪師傅一揮,更顯生命力。

製作燈籠的桂竹  代表節氣與風骨

能有效的結合傳統與創新更是光遠成功的因素,「東西想大量生產,一定要先走入家庭。」當年王永慶的一句話,影響負責人謝志成經營燈籠工廠的重要方向,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也讓本來多興於寺廟節慶的燈籠有了新方向。

謝志成明志工專畢業,原本在南亞企業服務,為了繼續傳承父親一手創立的光遠,毅然決然投入燈籠工廠經營。擁有工業製造專業的他,首先著手改良燈籠骨架等基本構造,獨創「為竹片套上接頭」和「一體成形」兩項專利,使得光遠成為台灣第一個獲得燈籠專利的企業,並堅持保留代表節操、骨氣與富貴的「竹」製骨架。

用來製作燈籠的桂竹,不僅代表節氣風骨,也象徵謝志成上一代的家族,隔著台灣海峽兩地,同樣經歷顛沛流離、時代悲劇之痛,卻依舊秉持如鄭板橋所言:「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幹霄,有君子之豪氣凌雲,不為俗屈」的氣節。

這點,我們從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就像一本活字典的謝志成先生身上,感受甚深,他雖未入耳順卻已知天命,有風霜,卻不見滄桑,謙沖且低調,讓後輩的我們真正見識到何謂「愈成熟的稻穗,腰彎得愈低」。

 憑藉的是祖業與傳統的堅持和執著

光遠每年都約莫使用超過四萬斤的竹子製作各式燈籠內外銷。來到這小而美、溫馨典雅的光遠燈籠觀光工廠,絕對會對許多民俗文化得到知識上的提升與滿足。

現在製作燈籠的人愈來愈少,年輕人更是不願意製作,但在光遠,從祖父謝亦熀,父親謝志成,到一雙才貌出眾的女兒謝雅純、謝雅如,大學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繼承祖傳的燈籠工廠,負責經營行銷、導覽等工作,也會跟著老師傅學習如何製作傳統燈籠。

一家三代都做燈籠,實屬不易,不光是對傳統燈籠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更是深信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很有文化價值的,是市場上那些比較現代的燈籠不能取代的。

《辭源》定義燈籠為:「以紗葛或竹為籠,裡面燃燭,可防風滅的照明用具」。

而燈籠的「燈」,台語念做「丁」,象徵人丁興旺,但真實生活中,作燈籠卻是人丁稀薄的行業,光遠,憑藉的是對祖業與傳統的堅持和執著,在燈籠的外在招展新的容貌,在燈籠的內在締造出新的靈魂。

 
 

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二路11號

 

預約電話:

    (049)264-2394

 

網址:http://www.ever-shine.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