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祖詠(西元六九九—七四六年),洛陽人。這個姓也很少見,史載是源於「子」姓,出自湯商王朝一支王族的後裔,以其先祖之名為姓,湯商的六代孫開始有了祖乙、祖辛、祖甲、祖己等名氏出現。
據《元和姓篡》與《姓譜》中所云:「子姓,殷後,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中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唐代祖詠、晉代祖逖,一文一武,也相當出名。
祖詠少時即有文名,擅長詩歌,和大詩人王維友善,詩風也與王維相近。唐明皇開元九年,二十二歲參加辛酉科應試,《唐詩紀事》記載他一段軼事:試題〈終南山望餘雪〉,規定五言六韻十二句,祖詠?只寫了「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四句便繳卷。
試官問他怎麼沒有寫完?年輕傲骨的他回答說:「意盡!」如此固執而自負,該科當然是名落孫山,鎩羽而歸。
但是這首詩卻流傳開來,大受讚賞,主要是把積雪的情景和氣溫,描述得很真實確切,當雪停天晴時,正是最冷最凍的時刻,第三句和第四句看似矛盾,實則相互暉映,將餘雪的特性含蓄地襯托出來,難怪《漁洋詩話》特別指出說:「古今雪詩,唯羊孚一贊,及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及袓詠『終南陰嶺秀』一篇,右丞『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韋左司『門對寒流雪滿山』句,最佳。」可見他那首詩雖然未蒙主考官青睞,卻已流傳千古。
三年後,也就是開元十二年,祖詠終於考上進士,可是他的仕途坎坷,久未授官,後來由張說推薦擔任駕部員外郎,但也沒多久就離職歸隱,漁樵度日,所以他的詩篇大多敘述隱逸的生活情調,擅於狀景詠物,而且特別重視對仗,鑄字要求雅雋幽美,試舉幾句為例:
「林藏初過雨,風退欲歸潮」、「以文長會友,唯德自成鄰」、「檐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月出夜方淺,水涼池更深」、「暗澗泉聲小,荒岡樹影閒」、「風簾搖燭影,秋雨帶蟲聲」、「岸勢迷行客,秋聲亂草蟲」;而「獨愁常廢卷,多病久離群」這句,和孟浩然的「多病故人疏」有異曲同工之妙。
像這類佳句妙對,充塞祖詠的詩中,其間有些景色實況,要不是作者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神領意會,任憑如何苦思焦慮,也是寫不出來的。
《全唐詩》收有三十七首祖詠的詩,非常可惜的是像他這樣優秀的詩人,因為仕途不得意,生活不順遂,縱然看淡世事,退隱汝州,過著休閒的田園稼穡日子,其情狀可從王維的〈贈祖三詠〉詩句中看出端睨:「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可憐的詩人,只活到四十七歲,就永久離群了。
別以為祖詠只會吟風詠月、描竹繪松,寫一些文情並茂、景色咸宜的詩篇,其實,他也有晴空霹靂,出人意表的壯語,最為人稱頌的是他那首〈望薊門〉七言律詩:「燕台一去客驚心,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詩大氣磅礡,壯心雄渾,充分流露出力挽狂瀾、澄清時局的氣魄,一反他那文謅謅、質彬彬的筆下生態,令人目光為之一亮,尤其是那「萬里寒光、三邊曙色」兩句的氣勢,更為後代詩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