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芒花歷歷石碑

徐惠隆 |2013.11.12
2517觀看次
字級

霜降之後,十一月的草嶺古道上芒花昂揚而上,與人耳鬢廝語,花白茫茫的一片,秋意染上心頭,在安山岩的叩叩聲中,芒花兀自挺立迎風,百多年來,四時更替,每到秋節霜降,古道山凹大好一片。煙雨籠樹,霧漫前山的景致,早些時候已經寫入古老的傳統詩歌中。今日,行走於古老台階上的人們,看的是生態植物,喜歡的是蝶舞蜂飛,聽的是淙淙水流聲,他們喜歡在流汗之後,眺望遠處,與青天或白雲對話,訴說此刻心情的舒暢。

而百多年前,一般百姓往來台北、宜蘭的交通,就只有埋頭趕路,哪有心情欣賞沿路風景?彼時,沿路設有官兵汛員守護道路安全,也有民人經營驛站,提供歇息打尖處所,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草嶺古道。

古道存在的歷史已有兩百年以上,在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宜蘭線鐵道草嶺隧道開通前,往來蘭陽平原與台北之間交通唯一要道,就是它。

翻山越嶺踏踩成道

從文獻資料來講,這條古道全名應為「淡蘭古道」,那是清朝時代從淡水廳(今日苗栗到基隆之間)到噶瑪蘭廳(宜蘭縣)的安全道路,這一趟要走上三天兩夜。

古道據說是平埔族人白蘭氏最早開闢者,文獻資料只淡淡一筆,沒有詳細說明。後來奉命開蘭的台灣知府楊廷理,於嘉慶初年五度入蘭,訂定開蘭章程,審定噶瑪蘭廳形勢與地界,在古道上留下見證。到了一八二三年,板橋富豪林平侯、林國華父子為便利收租生意往來,先後捐資修葺古道,通判仝卜年在廳誌上記上一筆,古道路線終於確立。

淡蘭古道當時路線是從台北艋舺(萬華)上船起站,先走水路,由關渡轉入基隆河,沿著錫口(松山)、南港到水返腳(汐止),河水上溯不便,因此轉而上岸。繼續傍著基隆河走五堵、六堵、七堵、八堵到暖暖歇息。

第二天,從暖暖入山經四腳亭、瑞芳、侯硐,走山路,沿石梯而上,翻越五百二十五公尺的三貂嶺,這一段就叫作「三貂嶺古道」或是「金字碑古道」。下山,抵達雙溪。第三天,從雙溪出發,沿河岸到貢寮,再入山,翻越草嶺四百五十公尺,就是「草嶺古道」,下了山到大里,經北關,沿海路線,再到頭城,進入蘭陽平原。

在淡蘭古道上,可見到的遺跡和古蹟很多。道光末、咸豐初年(一八五○),通判董正官遙遙從雲南來到噶瑪蘭,辛苦翻山越嶺,寫下〈三貂古道〉一詩,文學性地描述整條古道地理形勢:

想像三峰天外嶢/現從島國指三貂/猿梯直上雲千仞/鳥道惟通路一條

望若茫茫西海隔/開蘭步步北關遙/內山樵徑來茶客/說距新莊只兩朝

詩中把古道的險巔危巖及開拓蘭地的辛苦,做了簡單而明確的描述。

一八五○年,噶瑪蘭成為清朝版圖也只五十年而已,典章制度、文化教育、財政經濟都還在陸續經營之中。老百姓為了生活,寧願挑著祖先牌位和家當,千辛萬苦來到陌生地墾荒,為的只是餬一口飯吃,為子孫立下根基。

字碑摩碣芒花作浪

這段三貂嶺古道上,最為有名 的是金字碑及奉獻示禁碑。歷代通判、官方要員蒞察噶瑪蘭,莫不讚嘆古道之艱險崎嶇,除吟哦稱詠外,更豎石為記,其中尤以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為最。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劉明燈率領兵丁來到噶瑪蘭,他寫的篆文「金字碑」位於淡蘭古道三貂嶺路段上,刻於摩崖石壁高處,碑高二百四十公分,寬一百四十三公分,篆書,貼以金箔,富麗堂皇,碑首雕有雙龍搶珠圖案,碑身蓮花紋滾邊,螭虎作為碑座,當真雄偉萬分;文中寫景訴情,敘物詠心,武將而有此佳作,讓人感佩。碑文曰: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垤堞挾奔雷

寒雲十里連蒼隴/古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同治六年冬/臺灣鎮總兵劉明燈題並書

三貂嶺頂,有奉憲示禁碑,為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淡水同知張啟暄所立禁伐道樹碑,碑文要義為禁止無知民人隨意砍伐道旁樹木,違者禁止開墾。風吹日曬雨淋,現在已經字跡模糊難辨。站在嶺頂,登高四望,北邊山腳,瑞芳、侯硐在望,更遠處則和平島也收攬眼內;南邊則為牡丹、三貂嶺,最遠處一脈山嶺就是草嶺山脈。

草嶺古道上的古蹟則有石砌土地公廟、仙跡岩、「雄鎮蠻煙」摩碣及最富盛名的虎字碑。在三貂嶺段和草嶺段的山頭到處可見芒花,當年噶瑪蘭通判柯培元曾寫下〈過草嶺〉:

荒草沒人作風浪/我御天風絕頂上/風催飛瀑衝石過/霧漫前山滯雲漲。

草嶺段的「雄鎮蠻煙」摩碣,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橢圓形岩石,位於古道中段,為劉明燈所勒,用以鎮山怪,行草字體沉穩老練,規模之大,台灣地區無出其右。少年小說家李潼的《少年噶瑪蘭》裡頭的時空交錯情節,就是以此為背景而發想的。

立虎字碑威風凜凜

虎字碑,接近草嶺頂啞口,劉明燈北巡此處,正好是東北季風最強時候,轎頂為狂風吹落,難以行進,他遂依易經「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意,勒石誌之以保護行旅安全。劉明燈為台灣鎮總兵,是當時台灣府中最高職武官,來台灣擔任總兵的時間不長,但因為喜好寫字題款勒石,反而在台灣文獻上留下許多遺跡。

這個虎字碑的故事就多了。為何要刻虎字碑?除了以山勢地理風水和易經有關的傳統說法外,其中有幾個必須刻字的理由:一是台灣山地沒有老虎,而老虎給人的感覺是威武兇猛的,當山上有巨風作怪時,必須以虎字來鎮壓。一是劉明燈生肖屬虎,當時又是年輕有為的帶兵統領,幕僚獻計,請他大書虎字;老虎生威,必得昂首闊步,草書虎字的末筆畫,必須往上翹起,顯示他做為台灣鎮總兵的氣勢。一百四十多年來,虎字碑仍威風凜凜佇立山頂。碑旁兩山矗立,滿山芒花迎風招展,果然氣勢!

劉明燈從宜蘭巡視之後,第二年回到台南,走的是礁溪的跑馬古道,走上啞口時,回首蘭陽平原,無限感慨,於是又刻上一虎字碑於山頂,此後「石碑」這名稱就存留人們口中,口音一轉,由石碑而變成「石牌」了,當今九彎十八拐最高處即是。有人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兩個虎字碑,一公一母,各在不同山頭,遙遙對望,守護蘭陽。這個公虎字碑命運坎坷,幾經流轉,現在由坪林茶業博物館蒐藏,字跡清晰可見。而母虎字碑矗立山頭,終年吞雲吐霧,頗有靈性。至於怎說一公一母,從字跡筆畫的深淺、刻法、石材選用就可以窺知一二了。

秋天到來,芒花在湛藍天空下綻放,涼意徐來,登高遠望,藉著火車接駁,來一趟全程的淡蘭古道或草嶺古道健走,賞芒、看石碑、遠眺龜山島,心曠神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