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耳聞這個人很有用,事業有成;這個人無用,一事無成。人生起起浮浮,當年風光也可能落魄,要如何去斷定有用與無用?其實,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找到自己最大用處,就有存在這個社會的價值。
《莊子》裡提到一名木匠帶著幾名徒弟去齊國,沿途經過一間土地公廟,廟旁一顆巨大的櫟樹,可讓幾千頭牛乘涼,大家圍觀嘖嘖稱奇,只有木匠瞄了一眼轉身就走,徒弟不解追問,木匠答說:「這棵樹沒什麼用處,用來做船會沉,做棺木會腐爛,做器具會敗壞,做窗戶會流出樹汁,做柱子會長成蛀蟲。」
晚上木匠夢見大樹對他說:「你怎麼說我沒用,你想想看,假如我像你說的有用,不就被人砍了嗎?你眼中的無用對我來說正是大用。」所以有用無用要靠自己謹慎去評量,不是受世俗的價值標準而左右。
人要在世間找到絕佳的位置,才能發揮所長、利益大眾,就像這棵大樹。又如有些人退休後到寺廟挑菜、燒菜、洗碗,或到醫院當義工服務病患,他們站在對的地方,還能充分發揮人生的剩餘價值。
世間事沒有絕對標準,「有用、無用」都是隨時代演進,依社會發展而產生差異,若用尺來量他人,並用來做為衡量得失的判斷標準,只會自尋煩惱,何不好好找出自己所長盡情發揮,人生一樣能過得充實有意義。(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