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讀張愛玲】好吃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

劉鋒杰 |2013.11.10
1484觀看次
字級

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談吃與畫餅充饑〉


張愛玲的這句話因為周作人而起。她評價「周作人寫散文喜歡談吃,為自己辯護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是男女之事到處都是一樣,沒什麼可說的,而各地吃食不同。這話也有理。」將飲食男女並列,更加重視吃,可能是中國人的特點。

在中國,大江南北,無不以追求吃食的精美而爭先恐後。古時的聖人還教導小民:民以食為天,食以精為上。周作人的談吃,可以說反映了中國人的潛意識。張愛玲對此表示理解,但誰知道接下去她又說了句會讓當今紹興人憤憤不平的話:「不過他寫來寫去都是他故鄉紹興的幾樣最節儉清淡的菜,除了當地出筍,似乎也沒什麼特色……」

常言道:多吃沒滋味。推論起來,多談也是乏味的。張愛玲對周作人有批評,認為同類題材寫得過多,會令人掃興。周作人還有另一個愛好,後期寫文喜抄古書,被人戲為「文抄公」,對此一點,張愛玲大概也是不喜歡的吧。

但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晚年的張愛玲在美國,寫〈談看書〉時,恐怕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也可以視為一種「抄襲」,借他人、他書來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給人豐富的知識。

這樣的「抄襲」,也許正是一條寫作的好途徑。若此說成立,周作人的抄書,也是抄得高明而有藝術性。

其實,張愛玲受周作人的影響,比比皆是。如周作人譯有一首日本詩:「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細節密,頃刻之間,隨即天明。」張愛玲推薦給姑姑看,她姑姑不喜歡:「姑姑是『輕性知識分子』的典型,她看過之後,搖搖頭說不懂,隨即又尋思,說:『既然這麼出名,想必總有點什麼東西罷?可是也說不定。一個人出名到某一個程度,就有權利胡說八道。』」(〈詩與胡說〉)。

張愛玲似在為姑姑辯論,但「苦竹」二字還是值得注意。〈詩與胡說〉發表於一九四四年八月,是時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十一月,胡蘭成創辦《苦竹》月刊,也許與此不無關係。

不管張、周之間的觀點如何,張愛玲為「談吃」也是嚴肅的「藝術」辯解時,周作人確實派上了用場。

(摘錄自龍圖騰文化《張愛玲一百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