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訪澎湖200宮廟 父子用生命寫故事

林洛瀅 |2013.11.04
2032觀看次
字級

【記者林洛瀅台北報導】七十多歲的澎湖文史工作者陳耀明,長期投入田野調查,走訪澎湖縣五鄉一市、逾二百間宮廟,曾為國防部《勝利之光》月刊撰文細說菊島廟宇,後來還偕同任職新聞界、從母姓的長子黃朝琴完成著作《帡幪菊島:澎湖寺廟總覽》;父子用生命寫下菊島寺廟的故事,也是第一件合力完成之作。

早年先民遠渡澎湖,必須越過與廈門分界處「黑水溝」,加上當地沒有天然屏障、土地貧瘠,生存方式只能與大海為伍。廟宇成為人民的精神寄託;每個村落至少有一座至三座廟宇,讓澎湖寺廟的密度堪稱全台之冠,而人們敬畏神明之情也代代相傳。

重視身教與言教

讓孩子敬畏神明

陳耀明年幼失怙,家境清寒,加上母親身體孱弱,時常冒著寒夜求診,還要擔心野狗追趕,每次診療費三百元,幾乎是當時公務員的月薪。心靈的無助,藉由廟宇神佛,讓陳耀明找到依怙與仰望。

陳耀明曾考取國中校長資格,面臨治校困阻時,總會祈求城隍廟神明庇佑指引,甚至婚後,每逢過年總會帶全家到廟裡上香祈福,也教育孩子要敬畏神明,以身教與言教建立虔誠信仰的家庭。

黃朝琴回憶,小時候若調皮,母親就說:「如果不乖,就帶你去城隍廟,讓城隍爺懲罰你!」這些話,從小深植內心,自然對廟宇、神祇產生敬畏。當年九十八歲的祖母以寺廟作為精神寄託,每天前往住家附近廟裡拜拜,並祈求平安符給孫子,不忘叮嚀他們「要掛在車上、隨身攜帶保平安。」

季風影響船舶

增加考查難度

陳耀明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對廟宇從中國大陸遷徙來台灣的歷史了解透徹。他在澎湖教育界服務四十二年,常到服務學校附近寺廟找耆老聊天、記錄,後來因為個人志趣,開始撰寫澎湖廟宇的故事,目前出版四本著作,受各界肯定。退休後,還擔任澎湖觀光解說義工,熱愛鄉土之情,溢於言表。

黃朝琴發現,澎湖寺廟相關書籍很少,加上文獻不足,增加考證困難,耆老憑記憶口述,內容不一,且年邁已高,日漸凋零,尤其澎湖東北季風常影響船舶交通,田野調查的困難度相對增加。他說:「每次和耆老談話,他們有時會講到我不知道的事情,或是說的內容可能和另一間廟的典故有關聯。雖然剛開始調查第一間廟感覺很辛苦,但調查十間、二十間後,經驗累積能觸類旁通。」

暑期的澎湖風浪較平穩,擔任父親助理的黃朝琴會與父親結伴搭船、開車作廟宇田野調查。他說:「我只是協助攝影、手稿打成文字檔、潤稿,父親負責審稿、訪談,我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出書,當下只是隨順因緣去完成而已。」

因為出書談想法

意外拉近親子情

今年八月出版《帡幪菊島:澎湖寺廟總覽》,是黃朝琴陪伴父親走訪逾二百間寺廟,選錄一百七十八間具代表性、歷史考證相對較齊全的廟宇;因書中近百間廟宇曾刊登在國防部《勝利之光》月刊,後期也承襲先前撰稿方式。他認為,廟宇對在地人而言,是精神寄託,也是生活中心;從廟宇典故與歷史沿革,更強烈感受人與故鄉的濃厚情懷。

「這本書是和爸爸第一個合作的作品,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爸爸,了解他最真實的想法。」黃朝琴表示,平時很少與父親談到內心想法,感謝這份因緣,拉近父子情。

此書原本要於二年前出版,卻一再因編務延遲至今年八月底才付梓,但父親卻意外中風,目前重度失語,無法提筆,此書似乎成為絕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