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界證實反式脂肪攝取過多,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美國紐約市已決定從明年禁止餐廳使用。行政院衛生署昨天表示,明年起也會鼓勵業者須在食品包裝上,加註反式脂肪含量,若社會反應良好,才會進一步強制要求業者加註標示。
所謂的「反式脂肪」是液態植物油經氫化處理,轉變為固態油脂過程中,會形成的一種脂肪,薯條、炸雞等油炸品使用的植物油,即多含反式脂肪。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會加速低密度膽固醇氧化,進一步提高罹患動脈阻塞、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科長翁秀貞表示,雖然不打算跟進全面禁止使用,但明年初,衛生署已經研擬將先以預告方式,鼓勵業者針對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如餅乾、蛋糕等,加註反式脂肪的含量標示,若社會的反應良好,才會進一步以明文公告方式,強制要求業者加註標示。
她說,台灣自民國九十年以來,針對反式脂肪的議題,已經進行過一系列的討論,衛生署也跟業者多次溝通和輔導,業者也有共識,在產程技術層面逐漸著手改變,現階段使用反式脂肪的比例已經開始控制、減少。今年八月最近一次的討論,決議將優先納管上游的油品原料供應業者,從源頭管制做起,要求標示反式脂肪酸含量,然後才會進一步的納入下游的包裝食品業者。
此外,在管理層面,翁秀貞說,一定要考慮到整體的配套措施,尤其東方飲食文化及習慣與西方並不盡相同,以日本為例,在評估之後認為產品不需要有反式脂肪標示,因此,國內反式脂肪的相關議題還需進一步觀察評估。
翁秀貞強調,事實上,脂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除了反式脂肪外,還需要將飽和脂肪酸等其他層面,也一併納入考量,畢竟油脂對身體的危害,不在於吃進什麼油,吃進多少油量才是關鍵,這一點衛生署也會對消費者持續進行衛教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