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 (七)

慧開法師 |2013.10.27
2837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十、「輪迴」是跨越三世的「生態系統」,「死亡」是生命的「轉換機制」,「求往生」則是「生命的永續經營」與「生死自在」的具體展現。

回憶小的時候,四、五十年前台灣民間的喪禮習俗,大家會在鄉間治喪的場合看到「十殿閻羅」的掛圖,很具象地描繪著,人死了以後到了陰曹地府所經歷的恐怖景象,中間會經歷「上刀山、下油鍋、鋸腰、炮烙、剝皮、拔舌……」等等的酷刑,從一殿秦廣王輾轉到五殿閻羅王接受審判,再依序到十殿轉輪王,最後由轉輪王發配「六道輪迴」,亡魂接著就分別前往六道各處去投胎轉世或者打入地獄等等,這就是傳統民俗帶給一般大眾關於「死後世界」和「輪迴」的刻板印象。

長久以來,「輪迴」的概念由於民間信仰的附會與渲染,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一直帶有一種宗教迷信的色彩;對於知識分子——尤其是非佛教徒而言,更是非理性知識可解;即使對於佛教徒而言,也多半還停留在傳統刻板勸善懲惡層次的道德說教印象,並不具有很強的理性說服力,也因此造成大多數人對「輪迴」的誤解及曲解。

其實,善惡是法,法非善惡,就像是地心引力、春夏秋冬四時循環或者天體運行一樣,「輪迴」是「法爾如是」的生命「自然法則」與「流轉現象」,原本並不是「道德說教」的系統,雖然我們也可以賦予倫理道德的詮釋與解說,但其本身並不必然具有倫理道德的規範。

從「諸法緣起緣滅」的觀點而言,「輪迴」或「生死流轉」(梵文:Samsara) 是法界有情生命流轉於十方三世的「生態系統」,換句話說,從生命流轉的客觀現象立場來作「整體」的觀察,「輪迴」是宇宙整體(包含有情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運轉的「生態系統」,而「生、老、病、死」則是有情生命歷程中的「轉換機制」。

芸芸眾生不了解輪迴的真實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方面由於「當局者迷」,一方面由於「視野的侷限」。如果我們只是「局部」或「片段」地擷取一段或者一期的生命,就想了解生命的整體,甚至想探究生命的實相與生死的奧祕,這就有如「以管窺天」或「瞎子摸象」一樣,愈看愈迷糊,愈看愈疑惑,當然也無法解讀生命,遑論探究生死的奧祕,只有從「輪迴」的系統觀點來看,才有可能解開生命與生死的玄機。

此外,我還要特別強調一點,生命的「輪迴」並不是「等到」我們「死了」以後「才去輪迴」,而是在我們現實生命的當下,「無時不刻」都是「親身」處於「輪迴系統」的洪流之中而不自覺。

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想要超越輪迴,或者從輪迴之中解脫出來,也不能等到「死了以後」,而是現生就要先「自覺」問題之所在,然後透過「聞、思、修」三慧和「戒、定、慧」三學的修持力量,超克突破輪迴的束縛。

基於以上對於「輪迴」意涵的整體了解,「往生」就有了更為積極與更上一層樓的意義。「輪迴」是有情跨越三世生命的「生態系統」,「死亡」是生命「轉換機制」的一環,「求往生」則是我們「永續經營」生命與「生死自在」的具體展現。

我們落在生死交替的「輪迴系統」中,到了一期生命的最後階段,如果沒有「求往生」的認知與準備,則在面臨「死亡」時,猶如即將墮入生命的黑洞與斷層,絕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恐慌、茫然、無助而抗拒,最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痛苦而無奈地步入死亡,再次糊里糊塗地落入無止境的輪迴系統。

反之,如果早就有「求往生」的認知與準備,而且精進修持,則在面臨「死亡」時,猶如即將展開生命的下一段航程,不但不必恐慌、茫然與無助,而且可以很從容地迎接「死亡」時刻的來臨,無憾地告別今生,歡喜地邁向來生,前往自己嚮往的佛國淨土或天堂樂園,展現「生死自在」的瀟灑。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