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傳唱的歌詠 ──序《阿里山詩集》

文/李桃生(林務局局長 |2013.10.27
2051觀看次
字級
1896年,一位日本軍人從玉里翻越玉山經過阿里山,見蓊鬱茂密的檜木林深藏於雲霧飄渺中,資源之豐,動人心弦。

文/李桃生(林務局局長)

1896年,一位日本軍人從玉里翻越玉山經過阿里山,見蓊鬱茂密的檜木林深藏於雲霧飄渺中,資源之豐,動人心弦;1899年,日總督府派員深入履勘,證實確有「無盡藏」之大片森林;1902年,台灣總督府委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再進山勘查,勘查者力主開發,並提出美國式機械力運材方案。1903年,日人訂定開發計畫,阿里山遂成為台灣林場開發之嚆矢。

每次在祝山、在小笠原山,寧靜中等待山中一天的開始,看那日頭一躍而出,萬丈光芒,整個山嶺線呈現金黃飽滿的色彩,我的心就急速的躍動,彷彿是一位躊躇滿志的少年,對未來充滿著無限的憧憬。而當日頭逐漸昇起,在神木步道中,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鄉音,眾聲喧譁,照相聲此起彼落,使我不禁在樹靈塔旁,在琴山河合旌功碑側,佇立良久,心情起伏,思忖:在歷史的長河中,山林如何神奇?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斧斤入山林、國家元首在此夜宿思考國家大計、大陸遊客來此瞻仰巨木、森林學家致力從事一葉蘭的保育,如此多元面貌,是何等絢爛光彩,而我們在阿里山所聞所見,不僅是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資源內涵中最重要的自然元素:磅礡山水、壯麗台灣。

然則,阿里山的美麗景致、壯闊氣勢及豐富多元的自然面貌,何人之筆能歌詠於萬一?又如何能傳諸久遠?前年,時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現代詩人的陳武雄先生視察阿里山,在水山線鐵路支線發想邀請詩人上山暢遊寫詩,並將作品在阿里山呈現,設為文學步道,添一佳景。

於是,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著手規畫,邀請當代詩人共創阿里山詩學,同時也驚奇發現早有騷人墨客在遊歷阿里山之後,以詩詞書寫森林之美與壯闊山景,乃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蘇慧霜副教授,蒐錄日治時期以來到現代台灣詩壇書寫阿里山的珠璣之作,編成《古典詩詠》、《現代詩情》二冊,前者選錄日據初期至民國六十年代阿里山的古典詩作,分為綺麗風景、凝視自然、千秋人文及風雅傳奇四大主題,共二一二題,二百五十首;後者收錄當代三十四位詩人之手稿,包括鄒族詩人高一生及余光中、趙天儀、向明、李魁賢、鄭愁予等人書寫阿里山、記錄阿里山的美。美麗的森林詩語,允稱森林文化的具現,此編纂工作具有三項特色:

一是開啟了森林詩學的蒐錄與書寫之風,是森林詩學結集的創舉;其次是記錄阿里山一地的風情,透過詩人之眼寫下各種傳說與部落風情,真實記錄部落原鄉情;最後是現代詩人在阿里山大會師,書寫阿里山的歷史、山水、風雲、花草、美景、生態等,見證阿里山的美麗與璀璨,是一場永恆的詩歌饗宴。

詩集呈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至今不同時代下阿里山的綺麗景致,讀者更可從詩句中琢磨出阿里山的歷史變遷。百年來,阿里山這座海拔2,300公尺以上的高山,以旺盛生命力,繽紛呈現其豐富多采的樣貌,在天與地之間,不受歲月洪流的影響屹然挺立,我們對它的歌詠,也將世代傳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