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我有個朋友,她有一個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和一個三歲大的兒子,前兩天全家到公園裡玩沙,眼看天色已晚,朋友便催促孩子說:「我們該回家了,如果太晚回家,會來不及做晚餐!」女兒猛搖頭說:「不要不要,我還要玩沙。」催促了好久,女兒還是不願回家,朋友只好強行抱起女兒回家,女兒一邊哭一邊說:「我的冰淇淋還沒做好,妳就要回家,妳好壞,都是妳害我沒辦法完成的!」
一回到家,朋友的先生要幫女兒洗澡,她依然大吼大叫著:我不要跟弟弟一起洗,我要自己洗。朋友的先生不予理會,照平時的方式幫他們洗澡。下樓時,女兒看到媽媽還在煮晚餐,就對著媽媽大吼說:「都是妳煮得那麼慢,害我肚子好餓!」爸爸見女兒如此任性無禮,忍不住打了女兒兩下,並對她說:「剛剛在公園玩沙,媽媽說要早一點回來煮晚餐,是妳吵著不回來,所以媽媽才會這麼晚還在煮晚餐;是妳拖時間,不是媽媽的錯,妳要跟媽媽道歉。」女兒聽了非但沒有道歉,還一邊大哭一邊說:「晚上我不要跟你睡了,誰叫你剛剛打我,我的房間不要再借你睡了……」
朋友對女兒這般任性無禮,什麼事都怪在別人身上的行為感到憂心不已,但她也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女兒的行為模式。她想起孩子出生沒多久,因工作的關係,便把孩子托給別人帶。有時她去接孩子回家,聽到保母對孩子說:「地板不乖,地板害妳跌倒,地板要打打!」她很想告訴保母,孩子跌倒是她自己不小心,不是地板的錯,不應該教她打地板。但又擔心過度干預保母的教育方式,保母會不用心帶自己的孩子;而先生也認為這只是小事,不用要求保母這麼多,所以最後朋友便沒有向保母反映這件事。
但當孩子愈來愈大,與她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多時,朋友發現女兒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稍有不順心就怪罪別人。讀幼稚園時,老師便經常向朋友反映說,她女兒在幼稚園和同學相處得不太好,不僅容易生氣,而且稍有不開心就責罵身邊的小朋友,大家都不喜歡跟她玩;即使老師糾正了好幾次,她依然我行我素。
如今,上了小學一年級,情況並沒有改善,老師也經常向朋友反映這些問題。朋友知道如果沒有找到好的引導方式去糾正她的行為,情況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嚴重。每每想到這裡,朋友便後悔因為工作繁忙而沒有及時去尋找和運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不當的行為和觀念,才導致孩子的行為愈來愈偏差。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需要調整及糾正的觀念及行為,如果可以在孩子初犯時,即給予正確的觀念和做法,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並發自內心去學習與改正;相反地,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內給予適當的機會教育,讓孩子一再地將過錯推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會認為,任何事都是別人的錯,也會肆無忌憚地對任何人發脾氣,這不僅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對他的人格成長更有極大的傷害。
凡事都怪罪別人的孩子,自然無法學會以同理心、憐恤心和感恩心去對待父母、手足以及朋友。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當孩子接收到不適宜的教育方式或是出現不當的行為時,父母都應該及時提醒並教導正確的觀念及做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後續不良發展的煩惱,又可以讓孩子在較短的時間內改正不當的觀念及行為,這對父母及孩子來說,都是減少摩擦與促進良好溝通交流的好方法!
心情小語:在孩子一出現不當的觀念及行為時,父母就應該立即糾正教導,讓孩子能及時改正錯誤的觀念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