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鹽,素描老鹽埕前世今生

 |2013.10.22
5122觀看次
字級
李怡志(左)和林佩穎(右),透過文字與上百張的繪畫素描,紀錄鹽埕區建築街廓與職人故事。圖/劉星君
拆除一半的大舞台是高雄僅存老戲院之一,李怡志說,保留的生活的場景,仍有著歷史痕跡。圖/林佩穎提供
兩人也紀錄公園路拆遷過程,林佩穎形容,「拆遷當下,很像戰爭末日過後,一整條街被剷平了!」。 圖/林佩穎提供

【本報高雄訊】高市鹽埕區早期繁榮,隨都市發展,商業中心東移、人口減少,鹽埕區在一九八○年代後,走向「慢活」形態;逐漸風華褪盡的鹽埕,去年拿下第十六屆全球宜居城市,城市類銅牌獎,鹽埕從商業氣息轉換文化藝術重鎮,呈現古都人文新風貌,讓它風華再現。

四、五年級生心中,鹽埕區是小時候童年回憶,鹽埕區有全台第一座電扶梯百貨公司、全高雄市最多電影院,每到過年過節,一定到鹽埕逛百貨公司買新衣、搭電扶梯,才算過新年。鹽埕區人口從民國五十幾年最多六萬多人,現僅剩下二萬六千多人口,人口外移,高市府規畫「駁二藝術特區」,舉辦各種國際性藝術展覽,才吸引年輕人走進鹽埕。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畢業李怡志、林佩穎,以在地人身分和對鄉土熱情,用畫筆紀錄老鹽埕建築、描繪職人匠師風貌,藉著口述歷史文字紀錄,讓更多人認識鹽埕的生命故事。

「鹽埕‧市井小ㄕˊ場」,兩人將對鹽埕的情感,透過上百張素描寫生、三萬多字訪談,標示鹽埕與內在市井座標,記下老職人的人生與老街廓建築風貌,將於十一月在駁二特區本東倉庫展出。

七年級前段班李怡志從小在鹽埕區長大;來自台東林佩穎,到高雄求學後,被鹽埕區濃厚歷史文化吸引,兩人展開一連串對鹽埕的素寫與想像。

「鹽埕,從一粒鹽開始,鋪陳高雄前世與今生」林佩穎說,走進鹽埕區,看見一九四○年代建築、一九五○年代招牌、一九六○年代擺設與一九七○年代菜單,全部匯集在同一個空間,在浩大歷史框架,填補的是真實的人、景、事、物。

「鹽埕區依舊存有高雄某種前世面貌,模糊又清楚」李怡志說,兩人走訪鹽埕區街廓巷道,刻畫老職人的記憶,有阿婆的小推車、在騎樓下代寫書法老師、製作蒸籠的老師傅等「歲月的痕跡」。

兩人紀錄公園路的拆遷過程,林佩穎形容「拆遷當下,很像戰爭末日過後,一整條街被剷平。」她觀察,鹽埕區有許多夾在巷弄的房屋和一旁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老房子有人的味道,現代化建築宛若一張沒有表情僵硬的臉」。

兩人描繪鹽埕上百張的素寫,命名「鹽埕‧市井小ㄕˊ場」,李怡志解釋「市井」象徵日常生活,及日本時代鹽埕棋盤式道路規畫。

「小ㄕˊ場」,有「事情、市場、試驗」三種意義,林佩穎說,藉由創作實驗觀看鹽埕,更多不一樣想像。

李怡志沿著住家建國四路為軸線描繪,「靜物突顯老建築美」,建國路上,有日本時代建置醫院「神龕雕刻希臘神話,騎樓裝飾,一點都不輸國外」,高雄僅存老戲院之一,拆除一半的大舞台「保留著當時生活場景。」

李怡志說,紀錄書寫過程「更尊重在地文化、智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