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特展」匯集大陸十六家博物館珍貴稀有的文物,即日至十二月八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詢問電話:(07)6561961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黑色玄武岩質,石質較細,塔呈覆缽式塔形,一九六九年甘肅省酒泉市石佛灣子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該造像塔由頂蓋、相輪、平頭、覆形塔身、塔基組成。高四四‧六公分,底徑十五‧二公分。
高圓形寶頂上陰刻北斗七星,象徵天穹;其下為七層相輪和圓形覆缽。
覆缽周開八個拱龕,七個龕內各高浮雕一結伽趺坐佛,一龕內雕交腳彌勒菩薩,象徵過去七佛及未來佛的傳法道脈。
圓柱形塔身刻隸書一周三十六行《增一阿含經·結禁品》經文及發願文:「高善穆為父母報恩立此釋迦文尼得道塔……承玄元年(西元四二八年)歲在戊辰四月十四日辛亥丙申時休息曇摩尚曩高寶闔家妻息共成此塔各為十種父母報恩歡喜……」
最下層為八面形基座,每面各陰線刻一神王形象及八卦中的一卦爻,相互對應。是最早出現八卦的實物資料之一。
《增一阿含經》前秦建元二十年(西元三八四年)譯於長安,譯經者有涼州僧人竺佛念。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石刻佛經,為中國仿印度覆塔的珍貴實例,亦說明當時佛教在河西地區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