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唐朝—飯

戴永夏 |2013.10.21
2140觀看次
字級

上次介紹唐朝人的主食之一的「餅」,接著介紹「飯」。

飯在唐朝人主食中的地位,雖略遜於餅,但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甚至在有些地區,比餅更受青睞。飯是將穀物煮熟而做成的食品。唐朝人食用的飯多種多樣,主要有稻米飯、粟米飯、黍米飯等。

稻米飯食用的範圍最廣,尤其在長江以南產稻地區,它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食。稻米飯配以相應的菜餚,既是人們喜愛的美食,也是詩人尋覓的美好意境。如「香稻熟來秋菜嫩,伴僧餐了聽雲和」(陸龜蒙);「看炊紅米煮白魚,夜間雞鳴店家宿」(王建);「早炊香稻待鱸,南諸未明尋釣翁」(許渾)。

詩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從詩人的詩中,足以看出稻米飯在唐人飲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粟米飯即小米飯,它的食用範圍主要在北方地區,尤其是農村。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寫到在山東登州的見聞:「山村縣人,餐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說明那裡的農民是以粟米飯為主食。而有些官員招待客人,也用粟米飯。如《朝野僉載》上就記載說:「汴州刺史王志愔飲食精細,對賓下脫粟飯(即粟米飯)。」

當時一些小飯店出售的飯食,也多為粟米飯。如唐朝人康駢在《劇談錄》中就寫道:「道中小店始開,以脫粟為餐而賣。」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粟米飯在唐代的普及率也很高。

黍米飯是用大黃米(即黍米,有黏性)煮的飯。唐代黍的種植量很大,所以黍米飯也是不少地方的主食。一些詩人在詩中都寫到黍米飯,如「廚香吹黍調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白居易);「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貫休)。

唐朝人的主食中,還有胡麻飯、烏米飯以及添加各種配料的什錦飯等。這些豐富的主食,各有特點,各具風味。它真實地反映了唐朝飲食文化的興旺發達,也側面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