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係肇因於人類活動,乃由伴隨人類活動而導致的物質與能量的流動所衍生;因此,調節能資源供需係解決問題之關鍵。能資源供需調節之交集在於土地利用,由於土地利用決定能資源之供給與需求之型式與質量,且決定減輕與調適作為之搭配比重。據此,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應利用國土規畫,將不同能資源綜合考量,整合各項供需管理與減輕、調適政策,建立國家整體的永續策略。
為因應氣候變遷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應以「國土規畫」為基礎,研擬完善之整合性永續發展策略,並估計其環境與經濟效益。「國土規畫」為引導國家政策方向的重要基礎,惟目前我國國土規畫尚未考量再生能源開發系統、碳捕存及區域能源整合之土地需求與衝擊,故本人研擬各項溫室氣體減量計畫之土地競合分析,以完善低碳思維下的國土規畫方針:
探討再生能源開發方案之土地需求及衝擊,發展再生能源開發方案之土地競合最佳化模式:選擇適宜再生能源示範場址、畫定實施範圍,並降低改變土地利用型態之衝擊;建立再生能源開發之土地需求與衝擊評估模式,掌握適宜場址之基本條件與衝擊程度,以提高未來開發實施之可行性;以最佳化模式評估各類別再生能源設施之土地需求競合關係,制定能源設施用地之分級制度;結合後勤系統供應與未來營運使用之服務範圍,建立再生能源開發之土地利用優先順序。
建構完善之國土規畫地理資訊系統與土地利用方案,評估碳補存技術之土地需求及環境衝擊:綜合國土規畫方針與前述分析之各項再生能源土地需求及競合關係,建立再生能源國土規畫地理資訊系統;參考國際上對碳捕存環境影響評估項目之特定關鍵指標,協調相關計畫彼此間的適宜性、優先度、調配性;評估輸送管線設置對於沿途環境之顯著負面影響,並衡量經濟成本因素,及其可能發生洩漏狀況對環境和生態系統之影響;加強環境面、經濟面、社會面發展考量,促進地方發展,提升國民綠色人均所得機會;各場址區位與排放源距離位置對應尚佳,則可減少長距離運輸風險;建議場址除役後,回歸當地國土利用規畫使用項目。
研擬完善區域能源整合規畫與土地利用方案,選定國內區域能源整合場址示範建立商業模式:分析我國區域能源整合發展環境,於國內選定具潛力廠址,檢視能源使用現況,提出媒合規畫設計,進行成本效益評估;分析推廣區域能源整合之空間與時間維度障礙,協調管線布設法規,提出解決方案及策略建議;建立適當之中央與地方政府分工模式,並訂定相關激勵政策;建立新能源整合中心,熱能鏈結、發電、生質物再利用,設置示範新園區,建立能資源互相鏈結之產業群組;提供設備租稅減免,提供優惠貸款及政府採購,以加速區域能源整合技術產業發展。
建立國際關鍵技術合作與資訊交流機制,建置國家級區域能資源整合交流平台:建立碳捕存技術資訊交流平台,扶植我國碳捕存產業聚落,培育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結合國內優良碳封存資源,加速建構國際合作與碳捕存產業聚落;結合應用生質能源於區域能源整合系統,發展多元燃料混燒鍋爐;輔導產業投入區域能源整合技術開發與應用,產學合作發展技術,使供應端與需求端充分媒合,促進能資源有效利用;鼓勵民間參與能源之開發與供應,讓能源供應多樣化,建構完善碳交易平台,以提供實質交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