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實在是一種很智慧的語言,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詞彙。譬如「差池」。
「差池」有兩個念法,嚴格來說,是「差」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差錯」的差,一種是「參差」的差。兩種讀音就有兩種意思。
「差錯」的差池,主要意思也是差錯,如《水滸傳》第八回林沖說道:「令愛嫁事小人,已至三載,不曾有半些兒差池」;此外,這個差池還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意外,一層是差勁、不行。唐‧李端有〈古別離〉詩曰:「與君桂陽別,令君岳陽待。後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這裡的「差池」就是意外之意。
而「參差」的差池,意思也同參差。《詩‧邶風‧燕燕》有詩句云:「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裡也說:「謂我敝邑,邇在晉國,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西晉杜預為其作注:「差池,不齊一。」這個意思應該是差池的原始意,由客觀的不齊一到主觀的差錯,有邏輯上的遞進關係。
這種詞義延伸而連讀音也更改的,謂之音隨意變。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參差的「差池」已經不用了。
差池有時也寫做「差遲」。宋朝吳曾《能改齋漫錄》裡寫道:「苟少差遲,則遂成虛矣。」後來,「差遲」與「差池」用法趨同,現在「差遲」也已無人使用了,正確的寫法應是「差池」。
也許,有朋友會問,那麼差池的「池」是什麼意思啊?
字典裡也沒寫它是什麼意思。的確,差池的池沒什麼意思,它只是作為連綿詞的一個襯字。連綿詞是漢語雙音節詞的一種,聲母相同的是雙聲詞,韻母相同的是疊韻詞。差池就是一個雙聲詞,讀起來真的有點節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