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家平常講習慣的「不(ㄅㄨˊ)要」和「一(ㄧˊ)定」,如果突然要改口說「不(ㄅㄨˋ)要」和「一(ㄧ)定」,會不會覺得很困擾?台中市后里區月眉國小老師張志吉表示,有學生詢問為何課本上寫的「不 (ㄅㄨˊ)要」,「不」字標二聲,但查教育部審定的辭典卻只能讀四聲「不(ㄅㄨˋ)要」,張志吉感到納悶,同樣是經過教育部審定的辭典和教科書,竟沒有統一標準。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科長吳中益解釋,辭典是工具書,和教科書的作用不同,沒辦法逐一標示所有的讀音。若將「一、七、八、不」等字的每個變調音都標進去,「反而太過龐雜,造成民眾使用混亂」;教科書為了教學方便、配合日常口語,注音直接標示變調後的「不 (ㄅㄨˊ)要」,也沒有錯。
康軒文教集團表示,兒化音和變調音都不在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審查範圍內,教科書直接標註「不(ㄅㄨˋ)要」和「一(ㄧ)定」,是希望提供教學依據,而不是僅要求老師口頭向學生解釋,為什麼同樣是「不」字,「不(ㄅㄨˋ)行跟「不(ㄅㄨˊ)」要,卻得讀不同的音。
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楊美伶說,有些詞彙因為組合的字不同,有變調的問題。通常老師會教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個段落」來記生字,這樣才會習慣什麼時候該變什麼音,而不是死記原來的讀音。考試也是一樣,題目只會問「不要」該怎麼唸,而非單獨考一個「不」字。
編過多部國語辭典的台師大退休教授李鍌認為,辭典裡只標字的本調「是不得已的作法」,如果遇到教科書和辭典標示的音不同時,老師可以多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學生印象。例如可反問學生,將「到外面走走」的兩個走字,都念正確的三聲,是不是就像機器人一樣?或者在講到總統、水彩、雨傘等詞時,是不是也會將第一個三聲字改為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