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棺

陳柏軒/文 蕭芙蓉/圖 |2006.12.05
672觀看次
字級






那間暗室,在無人的闃黑中透出一股幽異的紅光,該死好奇心就這樣驅逐我的目光望裡邊一探,不得了,角落竟擺了副棺材.......
我曾立志要開棺材店。

無所事事所以事事好奇的童年,我常跟阿嬤去行天宮拜拜。第一殯儀館就在附近,因而有許多販售棺材的店家,店面小小,通常都是一面落地玻璃,能夠非常清楚看到許多棺材堆疊。我突發奇想跟隨行的表姊說:「開棺材店好像不錯耶......」話才說一半,自己先忍不住笑了出來,「家裡要是有客人來,不怕沒床,可以睡棺材。」我對自己的這個玩笑非常執著,不但一講再講,更是笑得不可遏止。大人們倒是對於我古靈精怪的童言,瞠目結舌了老半天,無法認同我的幽默。

其實我也不是毫無禁忌,第一次看到滿屋子都是棺材,心裡很是害怕。那種怕,多半是基於殭屍片殘留的陰晦恐怖││每副棺材都可能住著一隻殭屍吧?那時常想,這地方真恐怖,該不會看似敞亮平靜的店面,在夜深人靜之時,會出現異於白晝的另一種喧囂?不免替那些被壓在底下的棺材可惜,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出來的?當然,後來能講那個睡棺材的玩笑,自然清楚棺材裡面是沒有「他們」的。

只是,沒有「他們」的棺材,未必就比較好。

在某些民俗禁忌中,認為撞見空無一物的棺材更加邪妄,他們稱之為「空棺」,遇到這種事情,輕則有血光傷殘之災,重則會家破人亡。傳說當年拍攝《無言的山丘》時,便曾有演員在九份遇到「空棺」,幸好即時化解才能無恙。話說回來,這些鬼知識,是少不更事的時候在靈異節目上面聽到的,現在想起來,江湖術士未必可信;況且在一片詭異的「講古」氛圍中,諸如此類的言說本來就有渲染的可能。所謂「空棺」,只能成為「空棺出喪--目(木)中無人」等啞謎,或是說鬼故事時的順道一提。

空棺我是沒遇過,卻曾撞過「實實在在」的棺材。

那是個陰暗的雷雨天,放學後我並沒有直接回家,繞了點路到巷子口的和伯公廟拜拜。小小的廟宇雖無一人,蠟燭卻情緒高亢地熊熊燃燒,我依照一貫的程序點香祝禱上香,離開的時候由旁側的小門出去,沒想到才一轉彎,便無意地撞到了東西,結結實實的悶響,跌了滿屁股的泥濘。起始沒來得及反應,只不斷打量哪來的木箱子,誰知才一起身瞧個明白,竟是一副棺材。原來有戶人家正在治喪,由於廳堂太小,於是將棺材停放在和伯公廟的外邊,既然是治喪停棺,我這下撞上的,著實是副「實實在在」的棺材了。就這一撞,正在誦經的法師連同家屬全都回過頭來,我立時僵在原地,寒毛直豎,彷彿私闖禁區而踩到地雷,身子動彈不得,滿腦只是不斷翻轉著許多聳動的傳說:黑貓跨棺會起屍,那我撞到棺材會怎樣?陰森的雷雨加強我詭譎的自問,所有電影小說的屍變情節彷彿都成了無限的可能。接下來的細節我居然忘了,只記得自己像遊魂般飄回家,然後大病一場,整個人死了一半。

此後我對於棺材十分過敏,一副副的棺材就是一個個「陰間的入口」,好像非得經過某種儀式,讓生命進入一個秘密隧道,隧道的彼端,正是大家繪聲繪影傳述的另一世界。偏偏,時辰未到,誰也不可能發現棺材之下有著另一個齜牙裂嘴的黑洞。畢竟除了兒時將棺材用來「招待客人」的這種滑稽想法外,誰會無端端到棺材裡躺躺?棺材吞人是個過於驚悚的想像,但若換成人吞棺材,恐怕就成了美事一樁。台南著名小吃「棺材板」原名「雞肝板」,傳說有一次台大考古隊經過台南嚐試雞肝板,某位教授說:「這雞肝板的形狀像是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此後,「棺材板」這聳動的名稱,便名揚海內外。我曾看過一部影片,內容是介紹港台的鬼屋或靈異傳奇,在整部驚悚詭異的影片內,竟將棺材板列為重要的介紹對象,追根究底,還是根植於大眾對於棺材的避忌心理。

大夥吃下棺材板之後,產生更斗膽的想像,連忌諱都拉掉了。

腦筋動得快的人,從「見棺發材」概念轉化了人們對於「棺材」負面的感覺,也局部消除了我當年撞棺的陰影。後來我發現越來越多討吉利的棺材擺飾,雖然不能用來「招待客人」,但買一兩個回去也挺過癮的。棺材漸成社會地位的象徵,不同於古時的封建禮儀,現在人挑選棺材完全是按照個人的財富能力,上好的棺木價位直可逼近一幢房屋,果然也是「視死如生」了。新聞曾報導殯葬業者的尾牙抽獎,便是一副價值五十萬的棺材,雖然不是天價,但若能抽到這副棺材,可真的應了那句「見棺發材」。

「見棺發材」我不在行,「抬棺發材」倒是我賣棺材的行銷策略。

這年頭社會上糾紛的事件太多,不時有家屬抬棺抗議。我未來的公司大可研發一種專門為了抗議用的棺材,免去抬棺抗議者之辛勞。在外貌上既與一般棺材無異,則完全能夠達到抬棺抗議之核心精神。當然,更重要的賣點在於輕巧,如果棺材設計得輕,抬得人也輕鬆多了。屆時,那「見棺發材」的用法就該改成「抬棺發材」了。

至於原本治喪用的棺材,最好也走樸實簡易的風格,採「薄利」多銷的策略。畢竟,不管是棺材的形製或是材質,太過講究均非好事。現在大部分都講究火葬,憑他棺材再怎麼雄偉富麗,斷沒有燒不盡的道理,待成一堆灰燼,誰又能去計較棺材的行情與身價?火葬固然不必太講究棺材,土葬其實更是大忌。某企業主往生十年之後,親屬準備撿骨,赫然發現竟未腐化,成為了民間習俗中避之唯恐不及的「蔭屍」。事情鬧上了新聞,還請來許多風水勘輿專家議論紛紛。說穿了,不過是棺材的材質太好,過於密閉,以致於棺材內呈現幾近真空的狀態,屍體當然不易腐化。別說是民間信仰排忌這種狀況,就科學的角度而言也不太環保。

很多人並不知道,準備棺材並不全然是因為人死,有些時候,反而是因為不想死。

就有那麼一次,為了課程報告的田野訪查,拜訪了一位獨居老人。我們吃力地用生澀的台語跟老伯溝通,正在說笑之間,我離席如廁,經過廁所旁的一間暗室,無人的闃黑中透出一股幽異的紅光,該死的好奇心就這樣驅逐我的目光望裡邊一探,不得了,角落竟擺了副棺材。儘管屋外艷陽高照,但在那昏暗的古厝中,我不禁聯想起當年見棺的驚恐,不知哪來的寒風穿過老屋的甬道,起了渾身雞皮疙瘩,也豎起幾分陰鬱的氣味。險些被棺材拐走的意識,好不容易回到訪查的現場,偷偷冒著冷汗。過了好一陣子,勉強定了定神,我婉轉地詢問老伯是否家中有喪,哪知他竟說棺材是為自己準備的。老伯告訴我們,在家裡準備棺材,便能夠騙過閻羅王手下的牛頭馬面,以為此人已死,不再勾魂,因而達到增壽的效果。原來,這種棺材稱為「壽材」或「壽棺」,老伯在家裡替自己擺飾一副棺材,其實是為自己添壽。

瞧,這豈不又是我的另一條「材路」?

況且,倘若牛頭馬面真會「見棺而退」,那麼賣棺材的人大概都很長壽吧?想到這裡,又替自己的棺材買賣,找到了一個萬壽無彊的理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