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走向文明社會的典範星雲大師及諾貝爾獎得主莫言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13.10.08
1086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一)貧窮的磨練

九月十五日「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在佛陀紀念館舉辦。今年的主題是「看見夢想的力量」。分別由星雲大師、莫言先生與我從宗教、文學、經濟教育三個領域主講,現場有近二千位嘉賓與聽眾,盛況空前。

大師生於揚州;莫言生於山東高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年齡相差二十八年、地理相距八百公里,生活則是一樣艱困。莫言先生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時,形容一九六○年代初期的中國大陸:「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幾乎可以說是在死亡線上掙扎…長期的飢餓使我知道,食物對於人是多麼重要。因為吃,我曾經喪失過自尊,因為吃,我曾經被別人像狗一樣地凌辱,因為吃,我才發憤走上了創作之路。」

莫言先生是完全靠家鄉土地的養分,靠農村貧窮的磨練,靠自己發憤地寫作,攀登了世界文學的巔峰;他是唯一「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在「天下文化」出版《盛典》中,莫言記述今春在北京第一次與大師相會,「感受到大師的護持與提拔」、「此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

(二)素描莫言

在論壇開幕式中,我請莫言先生把台灣看成另一個家,把佛光山當成另一個書房,把台灣大眾當你的新讀者;你的身影、故事、作品要常常出現在這裡。稍後他在演講中指出:「安放身體的住處容易找,安放精神的家不容易有,佛光山是我第一個家。」現場響起了熱烈掌聲。

我以八句短語來素描莫言先生一生的經歷:

(1)一個在山東高密五十八年前出生的農民兒子。

(2)一個小學五年級就失學的幼童。

(3)一個在飢餓中掙扎的童年。

(4)一個受「每天能吃餃子」的誘惑想做作家的人。

(5)一個很會寫故事的作家在一九八五年後(三十歲)冒出。

(6)一本本以傳說、寓言、歷史、當代、幻覺、現實的小說,逐漸震驚中外文壇。

(7) 一項項中外得獎紀錄快速累積,著作譯成多國語言(英、法、德、瑞典、日文等)。

(8)一位偉大作家背後有一位默默支撐的妻子─農村長大的杜芹蘭。

去年十月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中國的莫言是二○一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盛典》一書記載了他與家人去斯德哥爾摩現場的全紀錄:親切、生動、輝煌、感人。

(三)文明社會的典範

莫言先生最近寫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令他感念的仍是高密的父老鄉親。「盛宴已散,我心已歸」。這位作家仍然要拿起一枝筆,「努力忘掉那個諾貝爾獎,做一個回到人群中的普通人」。

星雲大師一直謙稱:「我是一個和尚,我做得不好,我來世還要做和尚。」又說:「所有這些都不是我的,我一張書桌都沒有。」大師「以無為有」、「以空為樂」。

幾世紀以前,西方學者就指出:「一旦人類開始嚮往文明社會,就無法拒絕它的誘惑。」歐洲文明自中世紀以來,宗教家與文學家都受到極大的尊敬。我們何其幸運,台灣有一位偉大的人間佛教的實踐家,大陸有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們又是如此地謙卑,真是我們走向文明社會應當學習的典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