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狂妄渡海撞金門
彈頭在火的拷打、教誨下低頭
成為一把把鋼刀
不斷的冶煉
彈頭終於放棄恨
放棄軍事行動
認真學習切菜切肉的
家事
全身甜酸苦辣鹹
五味雜陳
早已沒有火藥味
註:金門鋼刀鋒利無比,材料多取射自對岸之砲彈頭,蓋物盡其用也。砲彈原是殺人武器,如今製成鋼刀,俾益人生。
——選自渡也詩集《太陽吊單槓》,二○一一年,彰化縣文化局出版。
●詩人
渡也(一九五三~),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台南大學國語文學所及南華大學文學所兼任教授。現任育達商業大學應用中文系專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所兼任教授。十六歲開始創作,高中時代即與友人合辦《拜燈》詩刊,並曾一度加入「創世紀」詩社,曾任「台灣詩學季刊」發行人。
在學術上,新詩和古典詩都是他研究的對象。曾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成立現代詩研究中心、主辦中國詩學會議,並協助辦理現代文學創作班、成人教育等。著作甚豐,至今已出版論述《分析文學》等六種、童詩《陽光的眼睛》一種、散文《歷山手記》等四種、詩《手套與愛》等二十二種。多次獲獎,作品被選入多種教科書。
●品詩
本詩的建構策略,是作者提供了二個意象,一是一顆顆狂妄渡海撞金門的彈頭,二是一把把切菜切肉烹飪美食的鋼利刀具。由此同是鋼材的物資在不同時間的打造異化物體下,成了戰爭與和平,殺戮武器與美食廚具的強力矛盾對比,營造出人類的前後相互的反諷生存作為。
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會依著當下文本給出的加工信息路標,激活先前相關記憶中的信息,成為背景信息,記憶信息和當下的閱讀信息的交相整合,消融了當下觀看物的直觀表徵,在前後信息的共振激活下,六十年前八二三金門炮戰場景,與今旅遊活動的場景,由異時而合為共時的對比映現,強烈的喟嘆詩意與詩味由之生發。
一九九四年中共解放軍追擊由大陸敗退金門的國府軍隊,在古寧頭爆發了死傷慘重的戰役。第二度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則是五十年代末八二三金門炮戰。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當日傍晚共軍對大小金門砲擊起,兩個多小時下來,一共射擊了五萬七千發砲彈。根據一位戰地記者描述,炮彈落地好像下雨,又像插秧,遍地屍首,傷亡非常慘重。中共在四十四天之內,向大小金門發射高達四十七萬餘發的炮彈,平均每平方公尺,也就是大概一個人站的範圍,就被四顆炮彈給擊中。砲戰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總計共軍向金門等地的砲擊數高達四十萬發。加上之後的單打雙不打,直到一九七八年,美中建交談判為止,總共高達五十萬發。
金門島上的軍民,他們長達二十年來,每天幾乎都要活在躲著炮彈的陰影當中。這是此詩的第一節第一行「一顆顆狂妄渡海撞金門」所要召喚出的前記憶情景信息。
接著第二、三行鏡頭立即閃回「彈頭在火的拷打、教誨下低頭/成為一把把鋼刀」,從殺人的兇具轉換到眼前切菜切肉的廚房工具,炮彈鋼材本質被另一次工具化後的強烈蛻變鏡像。
第二節,「不斷的冶煉/彈頭終於放棄恨/放棄軍事行動/認真學習切菜切肉的/家事」。鏡頭把第一節第二、三行的鏡像更進一步細緻化的放大。
法國當代社會學名家雷蒙‧阿隆在其著《知識分子的鴉片》界定說:「在社會學的術語中,革命指的是通過暴力快速地以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又說:「革命的基本特徵是,一小部分人通過無情地剷除對手獲得政權,創設新的體制,並夢想著改變民族的面貌。
辛亥革命後革命並未結束,國共雙方為了政權、體制的占有與岐見,內戰成了革命未竟的延續。學術地位崇高的德籍美國政治學家漢娜·鄂蘭,從納粹政權中的謊言到現在發展出風格多樣的政治謊言,總結出「政治謊言」是在政治史中一貫存在的現象。如今金門遊客如織,金門的特產鋼刀「全身甜酸苦辣鹹/五味雜陳/早已沒有火藥味」(詩第三節)。與前景炮如雨下,落地激起的不是水花,而是人肉,相互對照,相信來自中國或台灣島內的遊客以及當地的居民,對當時雙方的「政治謊言」,自當感到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