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二○一三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人口老化將對扶養者帶來嚴重衝擊,失智症患者除需「個案管理師」整合長期照護系統,對於家庭照護者也需給予支持、訓練、報酬或居家照護服務。
不過,台灣失智症協會認為,相較直接給予現金報酬,國內情況較適合提供居家照護服務。
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二○一○全球約有一億一百萬人無法生活自理、需他人照顧,但隨著人口快速老化,推估二○五○年人數會增加兩點七倍,屆時需他人照顧者將超過兩億七千萬人,其中有五成是失智症患者,傳統依賴家人及親族的照護模式,恐無法因應人口老化衝擊,因此家庭照護者需更多支持協助。
面對全球高齡化趨勢,台灣經建會推估,國內老年人口對青壯年的扶養負擔比率遽增,二○一二年約每六點七名青壯年扶養一位老人,但二○六○年將降至每一點三位年輕人得撫養一個老人,年輕人負擔沈重。
國際失智症協會建議,政府應把失智症列為優先議題,制訂「國家失智症計畫」,全面整合社政與衛政資源,除了透過「強制保險制度」,降低未來成為他人負擔外,還建議最多每六十名失智患者應設置一位個案管理師,整合老人長照服務系統,並需確保有足夠醫療及照護人力,進一步增加對家庭照護者的訓練及支持,改善照顧條件及給予報酬。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說,失智症病程可分輕度、中度及重度,在疾病早期若能增加照顧者的多元服務,包括提供家庭照護者教育訓練課程及支持團體,改善居家照明及門窗裝置等友善環境等,皆可延緩疾病惡化速度,並降低患者轉入養護機構比率。
「放手不是放棄。」邱銘章說,政府對於長照機構或社區服務應採「評鑑制度」,根據失智症的輕中重程度,給予不同照護服務,而非將所有人混在一起,因輕度失智症可在家照顧,但重度患者到機構能獲得較好照顧,家人應摒除送長輩到機構就是不孝觀念,而應考量「哪裡才能讓失智老人獲得最好照顧。」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國內較適合政府給予免費的居家照護服務,因直接錢恐會衍生拿錢者及照顧者並非同一人的爭議。
另外,社區服務也要改善品質與數量,增加居家服務員的服務時數及限制,讓居家服務員可以帶輕度的失智老人外出運動或參加懷舊治療等,而非只有單純洗澡、擦背的「居家服務」。
她說,過去居家服務員是針對「失能者」設計考量,但失能不等於失智,若未及早介入,透過多運動、動腦及社交互動等「三動」刺激,配合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五穀雜糧、植物性油脂及白肉,才能避免失智惡化成失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