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昨天是「世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並非絕症,只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八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三。
四十三歲吳小姐,十二年前腹痛長達三個月,原以為是胃潰瘍復發,沒想到檢查後發現脾臟腫大,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為自己活不過半年,與先生抱頭痛哭。幸好在藥物控制下,她不但沒錯過孩子幼稚園、國小、國中畢業典禮,明年還要慶祝兒子高中畢業。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徐思淳指出,服用血癌標靶藥物最久的病人已超過十三年,血液中幾乎找不到血癌基因,有的女性須長期避孕以免畸胎,不過少數人經醫師評估短暫停藥,懷孕生產後,再繼續服藥控制。
國內一年約有二百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旦病情惡化到急性期,絕大多數病人一年內病故。但多數患者只要終身按時服用標靶藥物,不需化療、骨髓移植,可存活十到二十年以上。
全台累計至今超過一千名病患持續服藥;卻仍有三到四成病患不能忍受胃痛、水腫等副作用,或癌症基因突變導致藥物失效等,面臨停藥或病情失控;為此,中央健保署將第二代標靶藥列入給付,新病患和舊病患都適用。
台大醫院骨髓移植病房主任唐季祿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常沒有特殊症狀,當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和血小板數目異常、貧血,或自覺肚子腫大、吃一點食物就有飽脹感等,要特別留意。病友除了要規律作息、服藥,也要按時做血液追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