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至義盡」,是指竭力盡到「仁」與「義」之道。仁義之道指的是仁愛與正義,即是待人要寬厚、處事要有義氣。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犧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孔穎達疏:「不忘恩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
《禮記》是記載周代儀禮的書,其中有關祭祀的部分,說到古人在年終時,都會虔誠祭祀對農事有功的各路神仙、萬物,以作報答,這就叫作「蠟祭」;又因通常以獵獲的動物做為獻祭,故又稱「臘祭」,周朝稱為「獵祭」。
這樣完備的儀式,非但祭祀農神而已,連帶對農耕有益的事物都加以回報,確是「仁之至,義之盡」,各方面都照顧到了。
「仁至義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他人盡最大的努力愛護、幫助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