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最怕三合院的稻埕曬穀,因為稻穀鋪曬,稻芒紛飛,常令身體癢得不舒服。不過,到了採收季節,家家戶戶無一例外地都在曬穀,而稻埕最大的功能也是稻穀收成後的鋪曬,有時還兼曬番藷簽、花生、菜脯等。圖/林鵬來
童年時期,最怕三合院的稻埕曬穀,因為稻穀鋪曬,稻芒紛飛,常令身體癢得不舒服。不過,到了採收季節,家家戶戶無一例外地都在曬穀,而稻埕最大的功能也是稻穀收成後的鋪曬,有時還兼曬番藷簽、花生、菜脯等。圖/林鵬來
童年時期,最怕三合院的稻埕曬穀,因為稻穀鋪曬,稻芒紛飛,常令身體癢得不舒服。不過,到了採收季節,家家戶戶無一例外地都在曬穀,而稻埕最大的功能也是稻穀收成後的鋪曬,有時還兼曬番藷簽、花生、菜脯等。
近十多年來,鄉村人力外流,稻穀收割機採收完,就直接送農會或廠商烘乾場,農人不再辛苦曬穀,減輕了不少工作,可說是做農工的一大福音。
瞥見某處柏油稻埕上的曬穀,一行行黃澄澄的穀粒在眼前鋪展開來,看得眼都快花了。而不遠處彩繪的穀亭畚,也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老家旁一間儲藏稻穀的穀亭畚,那是古老鄉村豐收的記憶,也是過往悠遠的農作情懷,只不過在現今都已經褪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