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飲用水中常見有害藍綠藻及有害微生物,影響水質安全,過去檢測需花兩天,成大環工系和水利署合作,首創獨步全球的「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兩小時內可快速檢測水源中藻類毒素及臭味物質,確保飲用水安全。
「移動式有害藻類及微生物監測平台」是環工系教授林財富等團隊首創的水質檢測車,將檢測儀器設備搬到車子內,並整合光學、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可快速檢測分析大腸桿菌群等基因數、總微囊藻、產毒微囊藻等二十六種相關項目,且兩小時就知道檢測成果,大大縮短檢驗時間。
林財富指出,一般水質監測流程,由發現、通知檢測、現場採樣、實驗室分析、分析結果提報、啟動相關預警或應變機制,最少要兩天以上,但這段時間內水中毒素、臭味物質或有害微生物已進入公共給水系統,不但影響民眾用水安全,也打擊民眾對環保及供水單位的信心。
他表示,成大與水利署研發的這套系統,因為儀器就在車子內,可馬上移動到需要檢驗的水源處,馬上採水樣檢測,並可同時檢測九十六個樣本,兩小時之內就知道結果,可即時解決問題。
林財富表示,這項技術吸引大陸、澳洲等國與成大洽談,成大尤其看好大陸和東南亞市場,成大目前正在跟業者洽談技轉,未來如果賣出一套,成大和水利署可拿到一、兩百萬的權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