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母親希望罹患罕見疾病的女兒平安長大,透過某基金會籌募醫藥費,但衛生福利部認為不符《公益勸募法》所指公益為「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定義,要求停止勸募並退還款項,這位母親得知後很氣憤,認為是政策殺人。
這些年,台灣社會發生太多詐騙犯罪案件,官方因此訂定《公益勸募法》,防止用募款名義詐騙、濫用事件,部分民間團體也提供財務報表讓民眾信任。所以民眾若想捐錢、贈物資支持民間社福、醫療、環保、動物保護、文化、學術或其他團體,或想擔任義工,可先到以下網站查詢: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公益勸募管理系統」網站:下次逛街看有人拿箱子勸募時,可記下箱子、識別證的勸募字號,再到此網站了解勸募計畫、所得使用計畫及後續使用情形。
內政部社會司「公益彩券回饋金」網站:買公益彩券後,記得到這個網站,了解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民間社福團體哪些服務、投入資源、專業人員薪資。
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聯盟成員」網頁:整理不少民間團體的工作報告、財務報表,若懂得看財務報表,可看出不少細節。
聯合勸募協會「服務成果」網頁:聯合勸募協會規定,民間社福團體申請補助、核銷時,必須用「成效導向邏輯模式」寫服務方案計畫書、成果報告,清楚說明想滿足哪些目標服務對象哪些類型需求,依什麼理論規畫服務內容、預計投入哪些資源、預期成效如何等。
另外,了解相關事項的民眾也可協助宣傳民間團體的服務與理念,讓有需求的人知道,並受到幫助,也可避免觸法。
居隱
(新北市/社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