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共生 上 從大地藝術祭到瀨戶內海藝術祭

鍾喬 |2013.09.04
1641觀看次
字級
女木島、男木島(張富忠攝影)
跨島旅行演出圖/達達創意提供
移動中的大布偶圖/達達創意提供

文/鍾喬 圖/達達創意提供

具世界公共性的藝術

當今世界,對地球環境危機意識的喚起、對資本主義倫理觀的質疑、對非城市地區的離棄等現象,與農業問題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構成鮮明反差,取代城市藝術的藝術正待冉冉升起。──北川富朗



做為世界知名,身兼「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海藝術祭」於一身,並且有高度說服力及號召性的策展人:北川富朗。無疑地,以藝術如何連結空間,並在創造地景的有機性下,呼喚歷史脈絡及自然生機的延綿;非常動人且具普遍共識的另一項前題是:藝術「公共性」的提出,在「空間」、「歷史」及「自然」的連結所形構而成的場域中,民眾的願景,如何從在地的能量,以一粒種籽便擁有的續生力與世界發生互動、對話的機緣,創造藝術在這變動社會中的美感。

在這樣的脈絡下,北川於二○一一年,在北京的一場演講中,提出了具國際性視野的策展理念。

他說:「並不是單純邀請世界頂級藝術家、眾多人參與的國際藝術展,而是向世人展示一種姿態——一種席捲那些被不斷被遺忘的人口稀疏地區、珍視並連結地球上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姿態,是一種祭祀的慶典。」

因為,並不是嘉年華式的藝術展示,也不僅僅以吸引觀光人潮或促銷文創產值為想像。這樣由藝術家所形成的公共場域,便也展示了一種以祭祀的慶典,向世人表現出來的「姿態」(姿勢與態度)。他進一步,相當謙虛、卻又自信地表示:

「對於藝術家本人,通過參加這種三年展,來到實地,從而才對時間的形象化、藝術的協動性及其帶來的喜悅、重新認識並連結人與人的動向。同時,通過觀察發生的事情,這兩大三年展,已經成為確定當代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場所。」

可以說,以上的發言,形塑了北川所策展的「大地藝術祭」及另一舉世矚目之「瀨戶內海藝術祭」的風貌。這是藝術得以在公共面前現身,且具備文創產業中文化創意意涵的突圍性觀點。對於當前台灣藝術創作連結文創產業的聚焦,有著高度的啟發。

藝居共生

從「大地藝術節」到「寶藏巖」。又或,從「寶藏巖」到「大地藝術節」。都是藝術現身的舞台。誠如北川所言,是「本著『人類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自然』的理念,藝術家、當地居民、支持者們以山區為舞台,開展一系列跨地區、跨領域、跨年齡的合作……」

這樣的合作,在「大地藝術節」中,是以日本越後妻有地區(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的山裡,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最大規模國際藝術節。

該藝術節的目的在於憑藉藝術這一載體,挖掘、提升地區內在價值,向全世界推廣,從而建構區域復甦的新動力。繼二○○○年、二○○三年、二○○六年、二○○九年四次之後,而於二○一二年完成第五屆藝術節。

其成果是創作出眾多藝術作品,並通過這些作品,構建人間關係的網絡,使那些正在陸續消失的自然環境、梯田、風俗、村落等得到再生與復甦,從而實現繁榮在地產業與經濟的目的。

是藝術的現身。更是藝術公共性的現身。連結了「大地藝術祭」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文化想像。此一文化想像,若以連結「空間」、「人」、以及「藝術作品」為核心,恰也是運用了劇場的創意元素,搭建起來的一座結合「文化治理、公共藝術及劇場」三大意象的共生舞台。

而這個以「共生」為命名的舞台。就在形成世界獨特性地、有居民居住的「寶藏巖藝術村」中發生著。就如同「大地藝術祭」所揭示的地球環境、生態、被遺棄的村莊如何以藝術的再生,找尋到復甦人間關係網絡的節慶一般。

「寶藏巖藝居共生」是台北在國際城市呼應、交流環節中的文化風格。若以北川對「大地藝術祭」是一種姿態來加以聯想。那麼,這令人側目的寶藏巖文化風格,正盎然意圖冒出生機來,其核心軸線,恰在於讓藝術經由劇場敘述的互動功能,有機地融合社區的朝氣,並充分運用特殊空間,以環境劇場做為主要的表現精神,融合文化治理、在地居民、公共藝術、劇場為一體。

在這樣的脈絡下,首先,我們要思考的自然是空間與人的問題。亦即,在經過藝術村的整合及治理後,外來參觀的民眾如何參與並觀看層疊交錯的地景,在地居民又以何種方式,來對待自身的被看以及看見變化中的生存場景。這中間,另有藝術工作者將以怎樣的身分出現又沒入參覽者及在地居民之間。

總體說來,這是視線的問題。說得明白易懂,也就是「看」與「被看」的問題。這是寶藏巖和其它任何文創園區或說聚落保存,最大的差異。

也是,它得以和「大地藝術節」精神相契之原因。因為,「藝居共生」從另一個觀點切入,便是誠如北川所言,「在席捲那些被不斷遺忘的人口稀疏地區、珍視並連結地球上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姿態。」

活的寶藏巖是一個動詞,不是名詞;它是動態的、不斷生長的,不是靜態的、已經有答案的;它是走不完的過程,每一個逗點後面,都還有新的驚嘆號或者問號。但,也因此,它須要與「大地藝術節」這樣具世界性國際藝術想像的慶典,多做交流與學習。

這是在文創產業盛行年代,為兼顧文化及觀光雙向益處,所有關切藝術公共領域的人們必備的世界觀或國際視野。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