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名著《老殘遊記》的人,無不為白妞、黑妞的說唱藝術所傾倒。劉鶚透過獨特的藝術視角,用精采的描寫和形象的比喻,極為生動傳神地刻畫出她倆演唱的情景。
先是黑妞的出場已使人嘆為觀止:「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皆出其下,以為觀止矣」;繼而白妞的演唱更令人拍案叫絕:「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後,漸漸的愈唱愈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劉鶚的描述,將白妞、黑妞的高超演技刻畫得淋漓盡致,真可謂千古絕唱。
白妞、黑妞雖是小說中的人物,卻並非虛構,其人其事都於史有據,真實可信。據有關資料記載,白妞本名王小玉,和其表姊妹黑妞同為山東鄆城義東堡人。她生活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是山東大鼓早期的傑出代表。
白妞自幼學藝,「工犁鏵大鼓」,十六歲便「隨其父奏藝於臨清書肆」,「楚楚可憐,歌至興酣,則又神釆動人,不少羞澀」(清.師史氏著《歷下志游》外編卷三),因而闖出了名頭。她聰明好學,吸收了地方小曲、戲劇的腔調,創造出一種新調,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調。
光緒初年,白妞和黑妞一起到濟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說唱梨花大鼓。她們大膽吸收皮簧、梆子、昆曲和眾多藝人的新腔新調,改編新詞,豐富、改造了原來的曲調,使原犁鏵大鼓的行腔曲調呈現新韻味;唱起來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因而吸引了各階層聽眾,聲動齊魯。
有關黑妞的資料,流傳下來的較少。清光緒朝任兩江、直隸總督的端方,在題賈鳧西所繪〈明湖秋泛圖〉中有這樣兩句詩:「黑妞已死白妞嫁,腸斷揚州杜牧之」。從中可判知,黑妞過早去世,白妞也過早地嫁了人。她們的藝術生命,都過早地枯萎凋落。
白妞、黑妞的演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有賴於她們的高超演技,但與演唱的曲種也有很大關系。她們演唱的山東大鼓(即梨花大鼓),在藝壇就頗具影響。
山東大鼓是中國北方現存最早的民間曲藝。最初是農民在農閒時敲犁鏵碎片演唱的秧歌調,故稱「犁鏵大鼓」(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又把它稱作「梨花大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再後來出現了流動的民間藝人,到各地演唱,並形成了孫、趙兩大門戶,流傳日益廣泛。
山東大鼓相傳形成於明朝末年。自清嘉慶年間開始,在冀、魯兩省南起聊城、臨清,北至德州、滄州的大運河兩岸廣泛傳播,並形成了五個支派,其中主要為南口派、老北口派和小北口派三大支派。
清末山東大鼓進入濟南後,其影響進一步擴大;尤其白妞、黑妞的精妙演唱,使這一藝術奇葩風靡省城,從而更促進了它的發展,此後一批享有盛名的女藝人也應運而生。二十世紀三○年代,多位著名鼓書藝人還在上海灌製了唱片,這使山東大鼓迅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曲種。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二、三人伴奏;也有的是二人對唱。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即梨花片)。它的風格樸實,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富有濃郁鄉土氣息,在民間很受歡迎,因而流傳下來的書目較多。它除自身不斷豐富發展外,還直接促進了山東快書的形成,並對「喬派」河南墜子和西河大鼓等民間曲藝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六年,山東大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