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兩次颱風來襲,我上班所在的台北市都放了颱風假。而這兩次放假不約而同地都讓人有「好像沒那麼嚴重、還沒到需要放假」的感覺。於是部分企業主有些微詞,有些上班族則覺得今年的颱風假是「賺到了」。類似這樣的情形,當然也不限今年,過去偶爾也有發生的時候。
不過,我想大部分的朋友都清楚,颱風天是不是放假,並不是用「感覺風雨大不大」來決定,而是有它放假的明確標準,例如,最大陣風達到幾級,或是累積雨量達到幾百毫米,就應放假,避免人們在風雨中發生意外。有了標準,放假的尺度就可以清楚拿捏,比較不容易有爭議。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理財上。錢的運用,需要依靠標準,不能只憑感覺。用最簡單的道理來說,就是在錢的處理上,需要有事先編列預算的概念,然後依照預算作為使用錢財的標準。
在我多年的經驗裡,很少有人可以依照感覺,把錢財運用拿捏得很準確。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多,所以省吃儉用、苛刻自己,到頭來卻發現其實還頗有餘裕,可以對自己好一點;但更慘的是,有許多人「覺得」自己的錢夠用的很,花起錢來,一點都不手軟,結果經過實際計算後,才發現錢根本就不夠用。
正因為感覺很難準確,所以需要透過規畫,把自己的現金流量、預估的花費、需要達成的目標一一釐清,才能訂出清楚的預算,然後照著預算走,才能把錢花得恰到好處。
這個預算的概念,當然不光是運用在收支管理而已。其實,在投資和風險管理上,也都有預算的觀念。譬如說在投資規畫上,目標報酬率的設定就是預算的觀念,需要事先計算清楚在合理的範圍內,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目標報酬率,才能正確地做好投資規畫。風險也是一樣,知道自己可以承擔風險的限度在哪裡,或清楚知道自己承擔了多少風險,才不會過度追逐報酬,把財富暴露在過度的險境中。
制定各方面的預算,就是為錢財的運用制定標準。有了標準,就不會因一時的感覺、喜好,或是受短期外在環境氛圍的影響,而做出對自己不利、不適合的理財行為或理財決定。這是理財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