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底下好乘涼 愛樹護樹有訣竅

羅智華 |2013.08.30
2441觀看次
字級
森林不但是動植物的綠色家園,更具有「地球之肺」的封號。圖/羅智華
鋪設人行道易讓植土流失,加上混凝土覆蓋,已影響路樹生長。 圖/邱德祥
台南孔廟前的百年老榕,因感染褐根病導致昔日身影不再。圖/修瑞瑩
每次颱風過後,馬路邊總有不少行道樹倒塌,甚至被連根拔起。圖/丁志寬
樹木的修剪方式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因樹而異。圖/陳金聲
種樹與護樹觀念應從小扎根,從中建立生態保育觀念。圖/本報資料照片
樹木能釋放「芬多精」來讓周遭環境更舒適。圖/羅智華

美國加州北部17日發生的森林大火,在天乾物燥的氣候與強風吹拂下,助長野火燃燒的威力,不但火勢延燒了快兩個星期,火場面積更一步步向外擴大,就連美國知名國家公園「優勝美地」與國際大城「舊金山」也岌岌可危,燒不盡的野火讓現場黑煙漫天,更讓民眾擔憂珍貴的森林生態是否會因此受影響,導致綠意不再盎然。

對此,中興大學森林系系主任盧崑宗表示,樹木本身具有重生能力以及生命周期,從大自然角度來看,在野火燎原之後,地面下的種子會被翻出來重新生長幼苗,再慢慢建構成一個生態系。但如果野火一直燒不盡,則還是要仰賴人為滅火方式來避免森林火災持續擴大、波及民宅。

事實上,森林不但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維生的綠色家園,更具有「地球之肺」的封號,從功能面來看,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每棵樹平均一年可吸收5斤以上的碳排放,尤其相思樹、台灣光臘樹等樹種,更是箇中的吸碳好手,有助於改善全球暖化效應。同時,森林還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穩定地質環境。

必要時,樹木還能發揮防風減災的功能,台灣愛樹保育協會榮譽會長吳基弘以兩年前的宮城海嘯為例,當滾滾海水向陸地襲來時,當地一些地區因為在馬路邊種植了成排綠樹,所以能即時阻擋大型垃圾漂流至道路,讓路面得以暢通,對於後續的救援物資補給或運送傷者功不可沒。

不只如此,樹木還能釋放「芬多精」來讓周遭環境更舒適,許多愛爬山的民眾常利用一大早前往森林步道健行,接受芬多精的洗禮。不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其實芬多精是植物用來自我保護而散發的香味,而且每種植物所散發的芬多精氣味都有所差異。對樹木來說,芬多精不但能阻止空氣中的細菌侵入樹木體內,還能降低黴菌生長的機會。

另外,我們俗話常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炎炎夏日時,不少人喜歡到樹蔭下乘涼避暑。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綠樹會讓周遭環境變涼爽呢?原因就在於當天氣炎熱時,樹木會藉由抽取土壤中的水分來避免自身水分流失,而且樹葉本身有氣孔,植物會透過葉片氣孔排放水蒸氣到空氣中,而有助於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讓人感覺涼爽。吳基弘表示,這也是為什麼環保團體要積極推動城市綠化,因為一棵棵綠樹不但能美化市容,更是城市中最天然的降溫利器,功能相當多樣化。

然而,儘管綠樹對環境保育貢獻良多,還能改善溫室效應,但人類錯誤的維護方式卻往往讓樹木「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長年宣揚愛樹保育觀念的吳基弘有感而發表示,每次颱風過後,馬路邊總有不少行道樹倒塌,甚至被連根拔起,讓環保人士看了相當不忍,追根究柢,不見得完全是天災使然,而是因為錯誤的修剪方式的人為因素而導致。

颱風一來樹就倒 頭重腳輕站不穩

樹雖然不會說話,但跟其他動物一樣,亦需要足夠的生長空間才能長得頭好壯壯、綠意盎然。但人類常為了方便行走或是增加乘坐空間,而在行道樹周圍用水泥牆將樹圈起來,或是在樹根上鋪磚塊以利通行,看似無害,但日積月累下來卻是限制了樹幹的生長與樹根的延伸範圍,因此常看到有地磚因此而被翹起,或是氣根延伸至水泥牆外,這些窘況都代表著樹木正透露著「生長空間不足」的求救訊號,尤其是人為的踩踏更會讓樹根受損,導致原本蓊鬱的大樹因此而生病。

「樹身有多高,樹穴就要多大,我們必須要保留足夠空間讓綠樹好好活動筋骨。」吳基弘表示,以一棵高度二十公尺的茄苳樹為例,就應給予直徑二十公尺的生長範圍來讓樹根可以有延伸空間,如果空間不足,樹木就只能一直往上生長增高,長年下來會導致樹根扎得不夠深,形成「頭重腳輕」的情況,在重心不足下,一旦強風豪雨襲來,樹木自然很容易就被彎腰折半。甚至連根拔起,這也是為什麼颱風天總是容易吹倒一堆樹的原因所在。

吳基弘強調,樹木的修剪方式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因樹而異,不同的樹種要有不同的修剪方式。他說,樹木本身具有再生能力,當樹木經過正確修剪後,樹的枝幹就會生出樹皮來保護自己,所以我們不單單只要多種樹而以,正確的愛樹與護樹方式,才是讓綠樹得以成長茁壯、生生不息的根本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