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典藏的甲骨中涵蓋全球獨一無二的甲骨文字。圖/史博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全世界有十五萬片甲骨文,其中歷史博物館有四千片還未被研究,可說是世界遺失的記憶。史博館與中研院昨天簽署出借合約,中研院將解開未被發現甲骨文謎。
歷史博物館長張譽騰與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昨天共同簽署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
未來這項合作案也將建立數位化資料庫、出版專書、舉辦專題展覽,更積極推動甲骨文申請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向全世界貢獻保存於台灣的珍貴文化遺產。
甲骨文在一八八○年間,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發現,但當時被當成中藥材使用,一直到一八八九年才被學者認識到這是具有學術價值的重要文物。
中研院史語所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十五次考古,獲得二萬五千片甲骨。河南省政府也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年兩度派當時的河南民族博物院長何日章率隊赴殷墟挖掘,挖出三千多片甲骨,典藏於河南省博物館。一九四九年這批甲骨輾轉隨政府遷台,成為史博館典藏品。
一九七二年教育部函令中央圖書館移撥七百多片甲骨文到歷史博物館,總計目前史博館典藏有約四千片有字甲骨。
史博館因欠缺甲骨文相關研究設備及人才,一直未能有系統的科學研究。張譽騰表示,三年前上任後,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曾來信希望能「合作研究」,台灣中研院多年來也一直要求歷任史博館館長將這批甲骨文「移撥」給中研院。
另一方面,河南耆老盧博文等人組成的「河南省古物運台監護委員會」主張,史博館這批甲骨文的主權是「河南省所有」,要求史博館「清點文物」。
史博館諮詢律師陳長文確認這批甲骨是「國家財產」,不過,陳長文有「但書」,為顧及人情,「清點文物時可邀請河南同鄉出席」。
張譽騰說,「河南省古物運台監護委員會」改選主委,六十多歲的張正中出任新主委後,邀集同鄉開會投票決議,同意以「借用」方式,讓這批甲骨供中研院進行模拓、研究、釋文,並以高檔數位攝影數位化;但這批甲骨仍需歸還給史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