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高中生看新聞媒體」座談會,邀請高中生分享對媒體的意見。有高中女生表示,許多媒體總是把責任推給閱聽人,表示新聞八卦化都是為了符合觀眾品味。她與其他同學一樣對當下媒體的感覺是「媒體不要只會取悅我們」。
如果以當下平面與電子媒體自認為最暢銷與高收視率的刻板統計,當「事實」就是如此時,我們不禁為「清清白白」的媒體感到不平,當媒體不知反省與改進時,我們的年輕學子在這種「汙染」環境中成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視野」堪慮。
或許部分媒體認為「八卦」與「羶色腥」有話題,所以媒體人從報紙與電子網頁當起點,電子新聞透過在沒有「查證」下以「讀報」方式告訴觀眾,再加上談話性、政論節目的「討論」,積非成是,傷害就造成。
礙於新聞與言論自由的侷限,當主管單位NCC力有未逮時,這些有爭議的媒體變成「主流」後,難怪「清醒」的學生要抱怨,這種「取悅」豈止是不道德而已。
在場的高中生也抱怨媒體給的「國際新聞」實在太少,品質不佳。或許是台灣媒體認為國際新聞有人才與成本考量,所以擷取外電新聞與網路資訊充數,因為資訊不盡然絕對正確,所以錯誤在所難免。
至於來自網路的八卦緋聞與好玩的內容,固然會讓閱聽人感到輕鬆、愉悅的視覺感受。但就知性的收獲上卻一無所獲,坦白說,這不是我們所要的媒體大環境。
因為媒體有銷售壓力,很難在短時間內知所節制。當大專生都隨波逐流而難以自拔時,我們中小學的老師在讀報教育上更要捨我其誰的把關。
隨著開學在即,如何不斷引導學生面對新聞的理性分析,如何感性的面對溫馨的街頭傳聞,如何秉持非禮勿聽、勿看、勿傳未經求證的資訊。選擇正向報紙,才是正道。
林泉利(台北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