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琳是個沉默內斂的女孩,每次跟她父母到我家來,都是「宅」在一旁,惜話如金,少與人互動。我心想:如此木訥寡言,不善與人交談,將來出了社會,怎麼取得好人緣?怎麼建立人際網絡?又如何開展事業版圖……
事實上,是我多慮了,孩子長大會隨著環境而改變,以前她沉默寡言是在察言觀色,是給予自己思考的空間。
那一天,她從台北休假返家,跟我碰面,已不是昔日那個不言不語的小女孩,而是很懂得投資自己的社會新鮮人了,著實讓我刮目相看。
她直白地說:「台北是個資源豐富的地方,不過,不懂得去挖掘也沒用。」她從我臉上讀出疑惑,就舉例說:「如果我還待在中部鄉下,想聽一場演講或進修研習,必須舟車勞頓;如今身在台北,捷運四通八達,可以省下不少花費和時間,不是省很大嗎?而且我賺的錢不多,能省則省,但對於投資自己可是很大方。我在科技公司上班,天天面對電腦,這樣身體容易搞壞,於是就拿出一部分薪水繳交健身費,下班後,到健身房去跑跑步、拉拉筋,善待這個為我賺錢的身體。」
這時,我不敢插嘴,想從這位年輕e世代人口中聽到更多新觀念。她繼續分享:「錢是要拿來活用的,藉著這個工具,可以讓我長智慧,如買相關書籍閱讀,厚植實力;買票看展覽,增廣見聞;花錢參加社團,拓展人脈;這些投資在未來都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沒必要急著攢錢。如果照傳統儉以致富的觀念,恐怕永遠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以及錯失學習的機會,到頭來年紀一大把,仍無一技之長,豈不是很糟糕!」
儘管她的觀點言之成理,但我還是無法跳脫傳統的桎梏,反問:「那沒儲蓄,有急用時該怎麼辦?」她四兩撥千金地說:「這是排序的問題,年輕人創造力豐富,吸收力強,就不該優先考慮存款,若考慮了存款簿的數字,恐怕任何分文都捨不得用,放棄許多付費的學習機會,怎會有長進呢?」言下之意,她仍主張要先投資自己。
有關用財之道,我主張每個人從工作中賺得的錢,應當規畫為四等分使用,四分之一作為衣、食、住、行等生活支出,二分之一投資用,剩下的四分之一拿來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都不同,這都會影響到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規畫,但不論如何,趁年輕時,懂得投資自己、充實自己,總比胡亂花掉來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