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日前宣布設立「總統創新獎」,鼓勵產、官、學、研等發揮創新精神,把創新變成全國運動。總統府設立獎項鼓勵創新,立意固然良好,但是更重要的是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改善各項基礎設施,才能培育出更多具創新精神的人才,讓創新成為帶動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馬總統在首任就職兩周年時,曾提出「創新強國」的理念,鼓勵青年創新,把效率導向的經濟轉變為創新導向的經濟,透過創新帶動國家進步。馬總統的治國周記,曾以「創新強國」為題,談到台灣在國際創意設計、發明領域紛紛得獎,是很大的肯定,他勉勵年輕人繼續發揮創意,提升台灣的軟實力。
台灣的青年學子在國際發明與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許多金牌,的確令人欣喜,但這些創意是否日後能夠發展為成熟商品,同時禁得起市場考驗,恐怕才是關鍵。
不可諱言,近年來台灣的產業發展面臨瓶頸,薪資倒退,導致經濟成長低迷,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創新動能不足。
從教育層面來看,如果教改的結果,使得學生要花更多時間補習,以應付更多的考試;學生們花費許多時間背誦課本,而非充分理解,許多的創意與靈感也被消磨殆盡。自馬總統上任以來一直強調創新,但各政府部門是否帶動鼓勵創新的文化,卻深值得檢討。
年輕人應是最具創意的一代,創新創業是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美國的矽谷是創業的搖籃,產生了許多知名的成功企業家,從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到臉書創辦人祖克伯,他們不僅開創了新的事業,同時也帶動新一波創業潮。
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積極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各大學不僅有研發機構與育成中心,政府與民間智庫合作,舉辦跨國創新創業營、創業領袖高峰會,把成功創業家、想創業的年輕人集合在一起,提供租稅優惠與補助,協助排除障礙,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
據科夫曼基金會一項調查,美國新公司家數逐年穩定增加,二○○六年創下五十六萬家的歷史高峰;金融海嘯爆發,新公司家數大減三成。二○一一年起,新公司家數又開始增加,其中四人以下的小公司,平均每年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五至九人的小公司則創造了五十萬個就業機會。這些創新的小公司,對降低失業率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反觀台灣,金融海嘯重創經濟,教育部、勞委會共同推出二十二K方案,引發很大爭議。事後看來,這項政策似乎太短視,如果把有限的經費用於輔導創新創業,讓年輕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如今可能許多創新公司出現,可以帶動新一波產業創新潮,為經濟成長增加動能。
台灣的企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中小企業,被視為是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但新竹科學園區比起矽谷,還有很大差距。政府要鼓勵創新創業,除了設置獎項,在改善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金融法律等外在環境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