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六五六-七一二),字延清,唐高宗上元甲戌科進士,年方十九歲,任職洛陽宮中習藝館,不久調洛州參軍,轉尚方監丞。唐中宗復位,貶為瀧州參軍,棄職逃回洛陽,依附武三思,歌頌武則天,受任修文館直學士,因受賄貶為越州長史,唐睿宗即位,清除武氏勢力,他也被流放欽州,下旨賜死,得年五十六歲。
史載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他的五言詩聲律調諧,屬對工整,「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和同科進士沈佺期的詩名媲美,有「沈宋」之稱,他們對初唐律體漸形定格,自後詩歌趨於定形發展,無形中有所貢獻。其實他的詩要比沈佺期知名,唯因聲譽欠佳,所以排在沈後。
何以說他聲譽欠佳?簡單地說:他逢迎諂媚、棄官潛逃、賣友求榮、因詩殺親。
在武則天稱帝時,他看到張易之兄弟以年輕英俊而被寵愛,選為面首,心中羨慕,乃全力諂媚,據《控鶴監秘記》云;「之問尤諂事二張,為持溺器,人皆笑之。」
他認為白己魁梧清秀,一表人才,當可寵幸入選為面首,曾吟詩呈給武則天自薦,中有「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之句,表達心意,但是武則天發覺他有口臭,沒有選上他。
當他從嶺南瀧州棄官潛逃回京時,躲藏在好友張仲之府中,無意間發現張仲之等人密謀刺殺武三思,他竟去向武三思告密,害得張仲之、王同皎兩家大小被斬;而他不但免除了棄官潛逃的刑罪,武三思還推薦他當上鴻臚主簿。
這種恩將仇報、賣友求榮的惡行,使知情的人都恨得牙癢癢的。
更離譜的事,是他害死年輕詩人劉希夷,據韋絢撰《賓客嘉話錄》載:「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酷愛此兩句,知其未示人,懇之,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為了要奪取兩句詩的著作權,人家不同意,居然狠心殺害之,而被害人還是他的外甥,何其殘忍!
宋之問的人格掃地,盡人皆知,但就詩論詩,他的五言詩確有可觀之處,試看他從嶺南棄官逃回,渡過漢江時吟的一首詩:「嶺外音書絕,近鄉情更怯。經冬復歷春,不敢問來人。」寥寥四句,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得多麼忐忑不安!而「近鄉情怯」,遂成後世成語。
他另一首「靈隱寺」詩:「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豋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這首詩一下筆就顯得氣勢磅礡,超然不凡。據說他遊靈隱時詩興大發,出口就吟「樓觀滄海日,」口氣太大,接下去吟哦了半天,續不上第二句,當時身旁有一位老僧信口說出「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大喜,終於吟成整首詩。
誠然,宋之問有些對仗,用得工整雋雅,如「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魚樂偏尋藻,人閒屢采薇」、「弄琴宜在夜,傾酒貴逢春。」不論寫景抒情,均寓深意,運思下筆,多有斟酌,絕非信手拈來。
史載有一次武則天率群臣遊龍門,事後賦詩,左史東方虯詩首先繳卷,武則天閱後甚喜,命賜錦袍一襲獎勵;待宋之問呈上詩作,武則天看後龍心大悅,覺得更高一籌,立即御令東方虯將錦袍轉賜給宋之問,群臣譁然。
如前所說,要不是武則天嫌他口臭,恐怕宋之問還可能當上「面首詩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