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趣》 古代的搜書和校書

奚樁年 |2006.11.28
365觀看次
字級

漢高祖劉邦在未發跡時,是秦代農村裡一個小小的亭長,識字不多,並無什麼學問。他當了漢代的開國皇帝以後,很看不起讀書人,一次竟然大耍流氓,拿那時讀書人戴的帽子來撒尿。

身為「至尊」,做出這種不體面的事來還像話麼?有人勸他好好地讀些書,他卻回答說:「老子馬上得天下(即用武力),要《詩》、《書》何用?」可見他是個不學無術之輩了。正因為如此,秦始皇焚書坑儒,訂立了禁書政策,到了漢初,仍然「陰魂不散」,劉邦還是「挾書有禁」。

直到漢惠帝時,才廢除禁書政策,並且派人到各地去搜書,於是長期來被禁的書復出。

西元前一八八年,惠帝之後歷經文、景二帝,到武帝一代,搜書工作更大規模地展開,並「置太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大史,副上丞相」,太史、丞相掌握國家藏書,當時「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樣一來,百年中「書積如丘山」,數量之多可以想見。

又過了若干年,即西元前二十六年,成帝又因書「亡佚尚多」,派了「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並且把搜求來的書加以校理。參加這次校書的主要有四人,他們的分工是: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公尹咸校術數,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從此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校書工作。

在上面說的四人中,劉向出力最多,他的校書方法:首先,把搜來的書相互對勘,將錯誤處改正、遺漏處補充、重複處刪除;其次,對有些沒有書名篇名的書,一一加上書名篇名;再次,對已校正的書寫出內容提要和介紹批評文章,連同正文送皇帝審閱。

這幾項工作當然是相當繁複的,書未全部校完,劉向就死了。死後,他的兒子劉歆繼其業。劉歆進一步把校好的書分類排比,編出目錄,再奏報哀帝,最後總其成而成《七略》定本。

所謂「七略」,一曰輯略,是一篇總論性質的東西;二曰六藝略,指儒家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及其他;三曰諸子略,收先秦百家諸子之書;四曰詩賦略,詩和賦包括在裡面;五曰兵書略,兵書屬之;六曰術數略,科技之類的讀物;七曰方技略,是一些雜書,如醫方、經、神仙等。

《七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目錄書、分類學書,收書頗豐,據說有三萬多卷,可惜的是這些書壽命都不長,西漢末年王莽建新朝,漢代帝京大火,大都被毀。

西元二十五年,劉秀誅王莽,自為光武帝,建都洛陽。光武帝與劉邦不一樣,他對讀書人頗為尊重,尤愛文籍,於是學者紛紛負笈而至。宮內除了有石室、蘭台二大書庫外,又把東觀和仁壽閣闢為藏書之所,同時又以班固、傅毅為采書郎,再次校理藏書。班固於是按照《七略》的分類,著《漢書.藝文志》,把當時存世的古書一一列出。至今此書尚存,我們可以從中見出古書的一些面貌,故為學者所重。

漢代的搜書和校書,是很值得稱道的,我們現在所能讀到的漢代以前的古書,大部分是漢代搜來並經校過的,且在校的過程中,除少數外,大體上未失原義。

這幾次搜書和校書,是中國書史上的一項開創性工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此後幾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有仿行的。劉向通過校書還總結了一條經驗:「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為雔(仇)。」此後歷代校書大體就是採取這個經驗。(大地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