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諦偈來考察發菩提心的問題,已說明從析空觀(藏教)、空觀(通教),及空、假、中層次(別教)的立場,看待菩提心的方式,接著說明空、假、中層次中「假觀」與「中道觀」的內容。
從假觀來說,「三者皆假」。雖然說是假,每一諦也有淺深的關係。再說「三諦皆中」,情形也是如此。亦即「空即是中」時,表示遠離了斷常二見;「假即是中」時,眾生本來就沒有任何差異;「中即是中」時,代表真理的究極相貌,雖說是中,是三諦各有不同的「中」,這也就是所謂的「隔歷三諦」。如上所說,將三諦各別的了解,是別教特有的態度。
最後一種解釋是三諦「即空、即假、即中」的形式,顧名思義,是站在圓融(圓教)的立場來理解。亦即雖然各別立出「空、假、中」,但結果三仍然是一,一仍然是三,三諦並非彼此隔絕。在表示假,或表示中時,最終無非是在顯示空。
這種情形一切法皆無例外,這是因為言語不能表示(空)之故。又表示空或中時,無非是在顯示假,這是因為一切諸法都是由名字而表現出來之故。又表示空或假時,無非是在顯示中,這是因為一切諸法的自身皆是表現出真實相之故。
由於上述的理由,因此說一切法是空的時候,同時也是假、中的含意,也一併具足。從而體悟空的時候,也能夠同時體悟假、中。這種關係在假、中的情形也能成立。亦即一切法,站在假的立場來看時,亦同時無非是空、中;站在中的立場來看時,亦無非是空、是假。
如上所說,以三諦偈來窮究諸法的實相時,除了「即空、即假、即中」以外,無法以其它方式表示。這種解釋方法,是圓教或無作四諦的對應解釋。因此以三諦偈來看發菩提心時,將一切法作何解釋,即是該種發心的理想形態。附帶一提的是,認為一切法的究極相是「即空、即假、即中」,在天台教學裡面,並不只是形成菩提心的內容,也是把握實相的理想形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