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現在漢人也吃刺蔥,而且也沒有了刺蔥做的孝杖,現在的小孩比繼母還精明,刺蔥還是拿來當食物就好。果然飲食文化擊敗了傳統文化。刺蔥,香氣濃烈因此又與「花椒」、「薑」並列為三香。好吃卻不好「處理」;除了整株都是刺,連葉片中間也是刺,得用剪刀由葉子兩側剪下要食用部分,去除中間葉脈中一排刺。
漢人中埔里人是較早也是最會運用刺蔥,無論生食、湯食、炸食或是釀酒,藥用,刺蔥美食早已名聞暇爾。刺蔥主要是食用嫩葉,無論煎、煮、炒、炸或是涼拌、釀酒都非常適合,尤其拿來煎蛋更是絕配,剁碎的刺蔥葉香氣十足,放入蛋液中拌勻煎成餅狀,刺蔥原本的辛嗆味也因雞蛋的加入柔和且加了蛋香和酥脆口感。近年來也有業者推出相關產品如刺蔥蛋糕、刺蔥餅乾。
將刺蔥葉剪或切成細碎狀,灑在皮蛋豆腐上, 淋上醬油香氣迷人、風味一絕。除了涼拌豆腐,也可以煎或燜滷豆腐,將刺蔥葉及枝幹,與八角一塊放入油中炒香,再加入豆腐、枸杞及醬油燜煮,上桌前記得取出帶刺枝幹。
另,將刺蔥葉搗碎或用刀剁碎,加入醬油、醋、香油,當成入白斬肉沾醬,去油解膩,且別有風味。
中國四川則是將食茱萸果實煎熬成膏狀,作牛羊豬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實作羹臛的調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進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讓位於辣椒了。
不管漢人或原住民都有吃或不吃的食物,這是文化相對主義原則;中國雲南的民謠:「酸擺夷(傣味偏酸), 甜漢人,苦僳僳(僳僳族菜偏苦),辣阿瓦,臭崩龍(德昂族舊稱,指其口味喜發酵過)。」指的是不同族群有不同飲食習慣,酸甜苦辣臭都有喜好,就像野菜,就像刺蔥,漢人過去是排斥,現今有不少人食用,尊重或融入,讓各種飲食文化遊走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讓味蕾多一些嘗試,身心會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