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三五○年泰國烏通王在此建都,創立阿踰陀王朝,並取代了日漸衰弱的素可泰王朝;持續肩負了四百一十七年泰國政治、文化與宗教中心的重任。直到一七六七年,緬甸軍入侵,被洗劫與燒空後而荒棄。有誰想道它曾在十七世紀時,是一座擁有百萬人口,河道規畫良好、交通發達與貿易繁榮的國際大都會?
阿踰陀王朝的三十三位統治者,吸取了高棉、緬甸與印度的建築風格,興建了逾五百座佛寺與宮殿。不過經過戰爭的洗禮,眼前的古城只剩下一部分保存完整的佛塔。

菩斯里善佩寺
Wat Phra Si Sanphet(圖1)
一開始,阿踰陀王朝的皇宮就在現今佛寺的土地上,直到一四四八年皇宮遷移他處後,此地才成為佛寺。保存完美的是三座供奉國王骨灰的大塔,其他只是被破壞了的僧院、佛像與有蓮花柱頭的支柱。
瑪哈泰寺Wat Mahathat(圖2)
瑪哈泰寺,建於一三七四年,當它落入緬甸軍之手時,被焚燒一空,之後就保持現今殘破的面貌。今日保存的主塔是一座高棉式的佛塔。
拉查不拉納寺
Wat Rachaburana (圖3)
建於十四世紀,一九五七年偷盜者曾挖開宏偉的主塔偷走許多文物,之後政府陸續挖出了金佛像與工藝品,以及豐富的壁畫 群。
瑪和勇寺
Wat Maheyong(圖4)
佛塔塔基圍繞著大象頭。大象為泰國的吉祥物。
納普門寺 Wat Na Phramen
阿踰陀王朝最大的大殿位於此寺,大殿佛像(圖5)高六公尺,兩膝寬四.四公尺,穿著皇帝的服飾,是泰國同類佛像中最大。
後期的阿踰陀王朝佛像崇尚以巨大來達到懾服信徒,多注重細部復雜的裝飾而忽略臉部與姿態,卻因多以黃金珠寶裝飾,而引來緬甸軍的強奪破壞(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