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二十多萬身穿白衣的人民齊聚凱道,這場無黨派動員、無政治立場,自發性的人民運動,無疑激盪著沉悶許久的台灣人民。
回溯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從「自由中國事件」、「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乃至「野白合學運」等著名事件,有的失敗、嘎然中止,有的成功甚至促成台灣民主進程,則可發現社會運動的開展,其實是有各種影響要素,以及錯綜複雜的形成過程。
綜觀洪仲丘案爆發迄今約一個月,其具備本質上的軍中失衡結構,爾後一系列軍檢前後矛盾的報告,所造成的大眾焦慮,因此案所促發退役者對過去不平記憶的共鳴,乃至最終對重要被告皆以非重罪之由一一保釋,導致的輿論譁然,催化了二十多萬人集體走上街頭。
活動發起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成功扮演控制群眾情緒的角色,得以在激情後和平落幕。具體而言,這次的人民運動至少呈現幾項寶貴的價值:
一、為解嚴後,台灣少數的大型群眾運動。
二、為人民自主性、自發的走上街頭訴求。
三、為超越黨派、不分省籍族群、跨階級的全民行動。
四、為虛擬網路號召後發展至真實世界的街頭集結。
五、為整起無摻揉暴力行徑,自始至終皆和平進行的公民運動。
六、為少數真正能撼動軍方層峰的改革訴求。
馬政府上任後,面對事情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處理態度,逐漸與「無感」、「自我感覺良好」等辭彙畫上等號。
社會集體焦慮的台灣人民再度站上街頭舞台,追求真相、找出元凶,改革軍中弊端等訴求,再次清楚向政府表明人民的希望。
倘若馬政府仍無視於此、一意孤行,後續改革的對象,恐怕就是身任國家領導人兼三軍統帥的馬總統本人了。
「全民求真相」的社會運動在主辦單位有效控制下和平結束了。
馬政府應體認的是,這次結束並不代表事情就過去了,而是接踵而至,只要人民對現狀感到不滿,就會走上街頭向政府訴求。
江子揚(台北市/政大雷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