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貓,是現代漢語裡常用的一個語彙,用來形容技藝不到家、蹩腳。那三腳貓究竟是隻什麼「貓」呢?
備選答案一──動物貓。
此說最早出自明初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集》:「張明善作北樂府〈水仙子〉譏時云……說英雄,誰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非熊。」
這裡拿三腳貓跟非熊對比。非熊即飛熊,是指渭水垂釣的姜子牙,文中諷刺只有三隻腿的貓,卻被人當成飛熊。再結合五眼雞跟鳳凰,兩頭蛇跟臥龍,這不是十分滑稽嗎?
無獨有偶,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乃貓的專職,三腳貓本職技能很不錯,卻走路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
備選答案二──植物茅。
此說認為,三腳貓乃「三顧茅」之訛。成語「三顧茅廬」大家都熟悉,「三顧茅」隱了一「廬」字,「廬」與「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話「略懂門徑」謂之「有點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顧茅」就是說其人頗有「路道」。
這答案也太迂回了,又是成語、隱語、諧音,跟猜謎似的不爽利,估計是哪個酸文人在家瞎琢磨出來的。
備選答案三──船錨。
此說也出自上海。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後一招即提舉起江邊的鐵錨當做武器表演。
賣藝人走後,許多人即上前試提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隻腳,於是,人們便戲稱對某種技藝懂而不精的人為「三腳鐵錨」,後簡稱「三腳錨」。再後來,三腳錨訛傳為「三腳貓」了。
聰明的讀者朋友,你們覺得「三腳貓」是隻什麼「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