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彭芸芳
由大人演出的醜小鴨,飽受小孩飾演的動物欺負,互換角色,去感受孩子受欺負的心情。圖/李友煌
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最近,常聽朋友抱怨他們家新搬來的鄰居,這位鄰居家有兩個四歲和三歲的小男孩。母親是全職媽媽,平常會帶孩子到樓下和鄰居的孩子一起玩;不過,這位母親很少參與孩子的遊戲,每次帶孩子下樓都是坐在遠處玩手機,或和其他家長聊天。當孩子動手打其他小朋友或強行搶走別人玩具時,母親也不會制止,只在一旁無奈地笑著說:「唉!真調皮!」
朋友從小就很用心教導自己的孩子,當他有不當的行為時,都會立刻教導及制止。最近他的孩子經常情緒失控或因小事而大聲哭鬧,原因在於:他無法理解和接受母親對他的要求和對別人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新搬來的鄰居小孩無故打他時,母親並沒有要求對方道歉或處罰他們,而是要他忍耐或不要跟他們計較;有時他們強行騎走他的腳踏車,母親也沒有請他們立刻歸還,而是請他先玩其他的遊樂器材。這讓朋友的孩子大為氣惱與憤恨不平,因為平時如果他對別人做這些事情,一定會立刻被制止及處罰。
朋友也知道截然不同的兩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很不公平,但新搬來的這位鄰居對孩子十分放任,即使看到孩子欺侮別人家小孩,也不會上前阻止或管教;而大家都是鄰居,經常要見面,如果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傷了和氣,不僅以後見面會很尷尬,也會被不明事理的鄰居說三道四。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朋友只好選擇委屈自己的孩子,不過,看到孩子每次因為受了委屈而頻頻掉淚,或因心有不平而產生更多負面的行為時,朋友開始思考:自己這麼做,是不是錯了呢?
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雖然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尊重個別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別人家小孩的行為已經侵犯到自己的孩子,而對方父母卻不聞不問時,被侵犯的孩子家長適時提醒對方家長及孩子,是保護自己孩子的權利,也能間接幫助導正對方孩子錯誤的行為。
如果因怕傷了和氣或抱著尊重對方教育方式的心態,而讓自己的孩子一再受欺侮、受委屈,長久下來,可能會讓孩子因為過度壓抑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是轉而學習對方暴力的行為;這些都是父母所不樂見的。當孩子年齡漸長,慢慢可以思考到更長遠的事情時,也可能從這些不愉快的生活經驗中去學習及認定,當別人侵犯到我們的權利時,只能一味地忍耐和退讓,而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場去捍衛自己應有的權利!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父母不可不慎!
心情小語:當別的孩子侵犯到自己孩子的權利時,父母適時提醒對方,既可保護自己孩子的權利,也能間接幫助對方的孩子改正不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