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訂服務業貿易協議後,出現很多恐慌性言論,猶如ECFA簽訂之初;各所涉服務業從業人員擔心即將失業,而新聞媒體、電視名嘴及網路論壇則再次表達了他們對末日宣言的熱愛,讓人們面臨更大的恐慌。
然而,服務業貿易協議真的會對台灣勞動市場帶來如此大的衝擊,讓台灣服務業員工集體失業嗎?我們在恐慌之前,需真的了解協議內容是什麼。事實上,「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ECFA的後續協議之一,與貨品貿易協議、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爭端解決協議等構成ECFA的四大重要拼圖。
去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百分之七十一點三,未來市場拓展有限;而二○一二年大陸服務業占GDP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六,二○一三年第一季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七點八,成長快速。大陸正由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市場,服務業發展機會遍布,和台灣趨近飽和的市場相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個時刻,更應該加速協商並簽署協議,以完全發揮ECFA的最大綜效,為台灣廠商爭取更多的機會。
以美容美髮服務業來說,協議開放老闆來投資,不開放美容師、美髮師來工作,也不開放考證照;所有來投資的老闆都必須雇用台灣的職員。陸資公司派駐管理階層人員也有嚴格的標準,資本額二十萬美元(約六百萬新台幣)的公司最多派二人,之後每增加五十萬美元(約一千五百萬新台幣)可增加一人,最多不可超過七人。台灣在多年前已經開放除了陸資以外的其他外資廠商進入市場,而本土美容美髮業一直以來仍然穩健經營,未有歇業潮發生,顯示本土服務業自有優勢,並深受顧客支持及喜愛。
而在開放印刷業部分,由於陸方堅持不開放出版業,因此僅開放「印刷」,並未開放「出版」;但是陸方簡化了我圖書進口審批程序,建立台灣圖書進口綠色通道。對台投資方面,僅開放投資現有印刷業(公司),且持股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五十;所有投資申請都將經由投審會、文化部、陸委會及相關機關逐案進行聯合審查,只要涉及出版就不會核准。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布的統計資料,自從二○○九年開放陸資來台,過去幾年間,陸資共來了七點二億美元,共雇用了六千七百七十一名台籍員工,陸籍主管與人員來台僅二百一十六人,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名陸籍人員,台灣雇員增加三十一名,顯見開放陸資後,帶來的是工作機會。
因此,無論以真實條文或數據來看,服貿協議都不會摧毀本土產業的根基,剛好相反,會增加台灣勞工就業機會。更何況,對任何一個理性的資方而言,擁有較差技術的資方不可能寧可去打入一個競爭激烈且技術較高的小市場,而不選擇充滿發展潛力的廣大市場,正如同台灣美容美髮業者不會選擇朝日本拓點一樣。其他服貿協議的開放行業也是一樣,都是開放投資,促進就業。不要再以訛傳訛,上了政客的當。